2014-12-20 12:02:47|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今天是澳門回歸15周年紀念日,“一國兩制”在澳門實施已經是第十五個年頭,澳門社會繁榮,經濟發展迅猛,但存在著經濟結構單一,狹小局促的空間成為阻礙其產業多元發展的最大障礙,與周邊區域的合作勢在必行。與澳門一河之隔的珠海橫琴新區,面積是澳門的三倍,是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近水樓台,也是“一國兩制”創新實踐的新載體。
面積隻有106平方公裡的橫琴新區,之所以成為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之后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其開發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橫琴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一國兩制”大局中的期望,也就是說,橫琴新區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特區。
當然,要完成使命,並不容易。有了目標,還需繪出藍圖,還需細節謀劃,更需艱難落實,還將面臨制度的藩籬和觀念的障礙,但是在“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澳合作新模式,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是一場必須打響的攻堅戰。
“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橫琴島澳門大學是橫琴與澳門合作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一國兩制”的示范性項目,建設期間適用內地的法律管轄,建成以后交給澳門來管轄。從“一國兩制”到“一島兩制”是史無前例的模式,在項目推進和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政策制度,協調機制和管理模式等均無先例可循,需要解決土地移交、設施配套、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通行証件、邊防邊檢等多項制約工程建設工期的重大問題。這是橫琴新區與澳門深度合作的第一個攻堅戰,為此橫琴與澳門在溝通機制、政策探索,合作模式進行了多方探索,經驗表明,兩地之間直接的溝通協調機制最有效,兩地相互的尊重和理解最重要,這個項目的實戰經驗,創造性地豐富了“一國兩制”的內涵。
“一國兩制”的新認識。橫琴特殊的地緣和使命,決定了兩地必須守望相助,優勢互補,最終實現融合發展。為此橫琴推出一系列的創新舉措,全島實行“分線管理”的創新監管模式,橫琴與澳門的口岸24小時通關,澳門單牌車可以進出橫琴境內,兩地軌道交通在口岸無縫對接,港澳居民在橫琴創業享受與在港澳相同的個人所得稅,為了鼓勵澳門青年在橫琴創業,橫琴還設立了20億的扶持基金,為引導扶持粵澳產業合作,橫琴還設立初始金額為100億元的“橫琴粵澳發展基金”,這一系列的舉措,徹底打通了橫琴與澳門合作的通道。目前橫琴新區的商住樓60%以上都是澳門人購買的,澳門的企業也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了橫琴。為兩地下一步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實踐証明,“一國兩制”下的合作,不是單純的吸引投資,必須改變傳統的招商引資的觀念,創造一個讓資金、人才、貨物、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高效自由流動的局面,創造一個“有境無界”的社會格局,才能打通兩種制度下人們心中的那道壁壘,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
“一國兩制”的新探索。澳門企業進來了,如何能夠創造一個讓他們覺得熟悉而又安全的商業環境?新區實行趨同港澳的商事登記制度,企業注冊“寬進嚴出”,取消了注冊資本金,減少程序降低了門檻﹔法院檢察院取消了行政審批,讓法官和檢察官說了算﹔引進了國際化的仲裁機構,商事主體雙方簽合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行約定適用港澳或者內地法律﹔企業之間出現商事糾紛,可以選擇到法院訴訟也可以選擇國際化的仲裁。這一系列的探索,使兩種制度互通互融,既有港澳特色又有內地特點。港澳企業進入橫琴沒有陌生感了,不再受困繁瑣的程序和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系,而是在一個透明而有秩序的環境中運行,這對於他們在橫琴創業給予了極大的信心和熱情。
橫琴新區在“一國兩制”下的創新實踐証明,改革創新必須以人為本,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性環境,都必須建立在為人服務的基礎上。橫琴新區五年先行先試的探索,就是營造一個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統一、高效的營商環境,搭建一個在“一國兩制”下粵澳合作的新平台,這個平台符合人們對公平、正義、秩序的需求,隻有在這個平台上,才能使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唯有理解才能產生信任、繼而合作,否則“政策窪地”很容易填平,制度的高地卻難以攻破。
今天是澳門回歸15周年之時,適逢橫琴新區成立5周年之際。持續3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如今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頂層設計與市場智慧需要相互融合,對接國際深化改革,需要實戰得出的經驗,橫琴與澳門之間的合作與探索,必將對中國改革的深化,對新形勢下港澳地區的繁榮穩定,起到積極的借鑒和示范作用。
一國兩制 橫琴 科學發展觀 創新實踐 商事糾紛 商事主體 分線管理 商事登記 頂層設計 澳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