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 12:03:13|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12月18日開始,橫琴口岸開始24小時通關,從此不再落閘。在橫琴做生意的澳門商人邱女士深有感觸地說:“24小時通關對我心理的影響甚至超過現實的便利。帶動我不由去考慮,或者真的有一天我會選擇生活在橫琴,吸引我們和這個島一起成長。”
被澳門人稱為黃金地段的橫琴口岸,也是兩地軌道交通無縫對接的站點,剛剛實施24小時通關,很快又要開放澳門單牌車通行橫琴,這裡毫無疑問成為兩地人車物交匯的高人氣地段。
就在這個黃金地段,佔據了最佳位置的是集中了澳門中小企業的勵駿廣場和澳門青年橫琴創業谷。
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牛敬說,這是澳門與橫琴之間互信合作溝通機制取得的具體成果。因為有了順暢的溝通機制,兩地從規劃開始在基礎設施、交通軌道實現無縫對接。因為橫琴誠心誠意服務澳門多元化發展的一貫政策和態度,包括把黃金地段提供給最需要支持的澳門青年和中小投資者等實際行為,令澳門社會各個層面對國家橫琴開放政策充滿信任和期待。
事實上,粵澳合作中的利益沖突問題曾經長期困擾合作的各方。澳門大學新校區在橫琴島的建設與移交,可以說是橫琴新區成立后,粵澳深化合作的“試金石”,項目建設期間形成的溝通小組成為兩地對話機制的雛形。
1平方公裡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書院似組團的校園,環境一流,是“一島兩治”的具體實踐。隨著空間的拓展,在短短的幾年間,澳門大學從排名在全世界3000名左右,到今年提高到300名左右,令澳門社會歡欣鼓舞。
澳大項目為粵澳合作機制的創新和具體實踐積累了經驗。
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的地方隻有百多米距離,一開始之間溝通山長水遠,每一次的溝通,要通過市省港澳辦,按照原有對外程序溝通渠道,經常要橫琴—珠海—廣東—北京—澳門轉一大圈,再由澳門政府傳達給運輸工務司。工地進台工程設備都困難重重,高效、緊密合作隻能是紙上談兵。
就像一場雙打開始前的熱身賽,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項目令雙方在深化溝通合作機制、跨境工程的協調建設、粵港澳合作模式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項目建設中,雙方正式建立聯絡機制,建立直接對話機制,信任、理解和默契在對話機制形成后逐漸產生。從一開始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坐下來開會、討論、做記錄,怕對方反悔、擔心能否落實,凡事要“白紙黑字”。到后來,隨著共識和互信產生,合作越來越順利,工程建設越來越順利。
此后,兩地建立了一系列以項目為紐帶的直接聯系溝通機制。2014年4月,橫琴將原有的交流合作局更名為澳門事務局,專門負責橫琴與澳門之間合作的相關事務,並增設一名副局長由澳門特聘人士出任,以便進一步便利珠海與澳門溝通協調。
在橫琴新區發展咨詢委員會中,也包括多位港澳和國際地區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和行業知名人士,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前特首何厚鏵,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賀定一,香港律師協會會長馮華健等。咨委會成立一年以來,近20位委員先后參訪調研橫琴,提出了近70條建議和意見﹔成為推進橫琴開發改革創新的“參謀部”“智囊團”。
暢順的溝通機制,直接推動了雙方在兩地輕軌無縫對接,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澳門單牌車進出橫琴等一系列政策上快走一步。徹底打通了長期制約橫琴與澳門合作的通道,令橫琴朝向一個物資、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高效自由流動的“特區中的特區”。
而每一項新措施,都下探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比如,澳門單牌車進出橫琴,直接突破了跨境保險落地,車主可以一張保單保兩地﹔目前橫琴新區商業地產項目購買者60%以上是澳門居民,跨地區購房貸款的需求直接推動金融創新,可以預見的將來,兩地在醫療、教育上會有更多的合作。現在,隨著港澳居民往來增加,橫琴首發銀聯多幣種IC卡,兩地電子同城清算系統住宅正在構建……牛敬說,橫琴正是通過改革創新,發揮兩種體制結合的優勢﹔橫琴與澳門之間的融合,不再是兩張皮,已經是兩種介質的“分子型”的融合。對澳門來說,經濟社會融合度越來越高,心理回歸程度也越高。
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15周年的紀念日。珠海市委常委、橫琴新區黨委書記劉佳告訴記者,橫琴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創新實踐的典范,是夢開始的地方,更是夢想成真的地方。新區成立五年來,我們與澳門守望相助,攜手共進,現在夢想已經照進了現實。橫琴對下一個五年充滿期待:兩地每年吸引游客總規模超過5000萬人次﹔超過1萬家澳門企業進駐,培育3—5個支柱產業﹔50%以上建設用地定向出讓給澳門企業﹔30%以上橫琴常住人口為澳門居民。
站在濠江之畔,澳門行政區第四屆立法會直選議員陳美儀對記者說:“靠著橫琴,澳門人的物理空間增加了三倍,但澳門人的雄心和創造力,卻因此增長成百上千倍。”
橫琴 融合度 融合發展 商業地產項目 熱身賽 澳門大學 參謀部 智囊團 分子型 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