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2 07:35: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泰國總理巴育今天應邀訪華,幾天前《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將促使中南半島的互聯互通建設邁入新的階段,有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程。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泰兩國就已對鐵路合作達成共識,並形成了“大米換高鐵”的合作構想。但是,由於泰國國內政治動蕩,英拉政府倒台,使得中泰鐵路合作被迫擱置,直到巴育政府上台后,鐵路合作項目才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中泰鐵路合作在過去的兩年裡歷經波折,峰回路轉之間,“不變”的是兩國高層對於地區間互聯互通有利於中泰協同發展的戰略共識,“變”的則是泰國方面開始走出國家改革與發展的弱政府窘境,有望擺脫在選舉民主體制下陷入長期動蕩的國內政局。
對於泰國社會精英而言,盡管各派力量存在深刻的利益分歧與嚴重的理念沖突,但在對華戰略合作與地區互聯互通方面,卻存在著廣泛戰略共識。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推翻了他信派系的英拉政府,但在巴育政府上台后,卻並未因中泰鐵路合作是英拉政府的倡議就將之束之高閣,而是在第一時間重啟了中泰鐵路合作項目,並為此採取了最積極的立場和最誠摯的態度。究其原因,就在於巴育政府深刻意識到,泰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唯有依托地區間的互聯互通,深化對華經貿合作,推動跨國資源整合,方能有效促成社會經濟的增量改革,進而化解目前存量改革引發的社會階層沖突。
照搬西方的選舉民主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撕裂了泰國的社會共同體意識,使得各派力量形成了非此即彼和“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偏執,嚴重制約國家改革與發展進程。相較於過去8年在“反他信”與“挺他信”政治對立框架下上台執政的歷屆政府,巴育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更加重視長遠的國家發展利益,並具有很強的執行力。以中泰鐵路合作項目為例,巴育政府從再次將項目提上議事日程,到內閣批准運輸部預案,再到國家立法議會批准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草案,最后到中泰雙方正式簽訂協議,前后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從而有效避免了選舉民主體制下派系的、缺乏穩定性的決策導向,以及在利益沖突影響下相互掣肘、彼此拆台的政府低效甚至無效窘境。
得益於中泰兩國政府間的高度戰略互信,中泰鐵路合作項目很可能成為互聯互通建設的政府間合作典范。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化水平有限,存在諸多缺陷和弊病,因此在戰略層面的項目合作中,採取政府間直接合作,而不是簡單照搬西方市場化運作,迷信國際招投標程序,將有助於獲得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正如巴育所言,“採用政府對政府的模式進行,意味著將不由企業經手,不存在腐敗,更不是為一己私利,完成建設后對國家經濟發展最有利。”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參與各方在互信互利互惠基礎上,積極創新合作方式,從而為沿途各國提供切實可行的共同發展模式。就此而言,中泰鐵路合作或將承擔起“探路者”的發展重任。▲(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
鐵路,共同體意識,互聯互通,不變,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