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正文

母校也是一份厚重的鄉愁

2014-12-23 10:47:34|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摘要:盡管有些撤並也很必要,但卻“割斷”了很多人的母校“鄉愁”。

  2014年9月,在南寧打工的三位“韋先生”,得知遠在馬山縣家鄉的那料小學將結束86年的歷史使命,數百名師生要到幾公裡外的東良小學上學后,向社會發起了“湊夠50萬,另建新母校”的倡議。12月21日,500多名來自那料村的老鄉及社會各界人士捐款22萬余元。募捐方稱,在籌款50萬元后就停止募捐(據12月22日《南國早報》)。

  三位同村同姓的外出打工者,在得知故鄉童年的小學校將撤並拆除,全校師生將被安置在數公裡之外的鄰村小學上課時,毅然決定通過募捐籌集資金,重新修建已經86年歷史的母校,他們的這一舉動,不但得到了數百同村校友的大力支持和響應,也得到了村委和教育部門的理解和認同,教育部門也表示,在征地成功后,馬山縣教育局將會提供教育經費,建起新的教學樓,並配套體育場、宿舍等各種教學設施。

  三位打工者何以對童年的母校情有獨鐘?為母校的募捐何以能得到眾多鄉鄰的積極響應?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童年的小學校如同故鄉的山水和一草一木,都蘊含著厚重的鄉愁,盡管很多年前的母校,各種教學設施非常簡陋,但這裡卻給村裡孩子們留下很多的歡樂記憶,長大之后無論走到哪裡,母校都和老家的籬笆院一樣令人倍感懷念和難忘。筆者就時常想起自己童年的母校,雖然僅有兩排土坯建造的教室和辦公室,40多年過去,總是忘不了母校老師帶著我們全校30多個孩子,用泥巴在教室裡壘砌課桌和講台,一塊用舊門板改作的黑板,一直陪伴這我們從一年級到小學畢業,憶起母校的5年,沒有為設施的簡陋感到任何苦澀,反而是滿滿的幸福與快樂,幾十年來,偶爾返回故鄉,都要情不自禁的去看一眼母校,甚至暗自決心,有朝一日“發跡”一定要把母校建成世上最好的學校,相信每一位從鄉村小學走出的學生都會有這種感同身受,無論過去多少年,童年的母校都會穿越時光成為相伴故土最難忘的鄉愁。這或許就是三位“韋先生”對母校難以割舍,數百校友鄉親紛紛捐助要再建“那料小學”的最主要原因。

  其實,筆者向來不贊成一些地方中小學的撤區並校,盡管有些撤並也很必要,但卻“割斷”了很多人的母校“鄉愁”,尤其是類似“那料小學”這樣歷經上百年風雨的老小學,給一代代鄉村孩子帶來知識啟蒙和無限歡樂,學校的一棵樹木甚至路旁的一塊石頭都滲透著童年記憶,對於曾經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母校已經遠不是一所小學那麼簡單,他已經成為人們童年時光的一個厚重音符,撤掉一所小學等於抹去數代乃至幾十代人童年的記憶。作為同樣離開母校幾十年,筆者除了非常理解三位“韋先生”的母校情懷,更為當地村委和教育部門的開明態度為之感動,重建的不只是給本村孩子帶來便利的“那料小學”,而是給數百上千從這裡走出去孩子留下思戀的鄉愁,無論何時,他們人在何方,都不會忘記“那料小學”是他們人生起步的“搖籃”,母校如此,故鄉如此,我們的祖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漂泊海外的游子之所以心系祖國,期盼自己的祖國強大、繁榮昌盛,不正是對祖國有一個無法割舍又難以放下的“鄉愁”情結嗎?(朱永華)

(責編:欒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母校 鄉愁 那料小學 韋先生 南國早報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專題】中國留學生愛“抱團”好不好?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孫儷趙薇林青霞 一炮而紅的備胎女星(組圖)

晉江企業家低調嫁女 給693名老人發紅包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