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06:51: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台灣在網絡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並沒有給電子商務帶來先發優勢。 |
幾年前,網購似乎還只是花樣美少女的指尖消遣,幾年后,風起雲涌的發展態勢已經制造了一系列的傳奇和神話。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電子商務的龍頭,“雙11”熱度延燒至海外、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馬雲成為亞洲首富……電子商務,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創業模式,甚至是整個商業形態。
大陸電子商務的紅火發展,在海峽對岸卻產生了兩種情緒。一方面,大陸電商在台灣開疆辟土,帶來的購物便利和舒適,讓網絡男女驚喜連連。今年“雙11”網購狂歡節成交額高達571億人民幣。在海外成交額排名前十的國家和地區中,台灣高居第四,僅次於香港、俄羅斯和美國。阿裡巴巴於2008年7月在台北成立第一個台灣辦事處,當時注冊用戶約為4萬戶﹔目前全台注冊用戶超過14萬,辦事處也延展到台中和台南。據悉,明年初還將在高雄設點。
另一方面,對比兩岸電子商務發展的落差擴大,台灣網絡起步早的優勢褪去光環,在電子商務的戰場上,島內還有一種如何奮起追上的憂思。在前不久召開的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上,馬雲回答提問時說,台灣網絡公司興起的早,電子商務卻好像“起的大早,趕個晚集”。過去15年,中國大陸出現了許多過去聽都沒聽說過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年輕人,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而台灣這15年裡,新的企業家卻並不多,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台灣在網絡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並沒有給電子商務帶來先發優勢。台灣也有本土的電商平台,比如雅虎拍賣、露天拍賣等,卻難以阻擋島內民眾追逐大陸電商的熱情。在網友看來,大陸電商的優勢,總結起來大致有這樣幾點:商品價格便宜、物流時間短、購物體驗更舒適。在電商的世界裡,台灣海峽仿佛根本就不存在。訂單一下,三天到一周時間,商品就從大陸某個省市送到了台灣。而且,在大陸電商平台網購,還有絕對新鮮和從未有過的體驗。比如,可以在線跟賣家交流、砍價,買了東西還可以通過網絡隨時追蹤物流狀態﹔而台灣的電商的步驟只是下單、付款、出單、收貨,並不存在大陸電商“客服”的角色。
那麼,台灣電商緣何“起大早趕晚集”?港台腔看來,大陸電商的迅速崛起,其市場優勢不可小覷。但是,觀念的差異可能才是兩岸現狀呈現的更重要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技術和科技人才並不會在電子商務的PK中自然佔據制勝點。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缺乏完整的生態系統概念,許多企業還停留在隻將電子商務當做輔助工具的認知階段,沒有創新商業模式和營運流程。“一隻皮箱走天下”的打拼經驗,反而成為一些台企的心態包袱。
政策的掣肘,也讓台灣電商業者心有余力不足。島內電商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第三方支付完全沒辦法進入,這使得交易系統無法活絡,導致網絡交易需要的小額儲值、跨境行動支付,在現有體制下都無法突破。第三方支付專法躺在“立法院”,至今未獲通過。受制於當局的限制思維,電商業者空有一身武藝和夢想,隻能眼睜睜看著阿裡巴巴愈走愈遠。
根據大陸“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大陸電商交易額要實現18萬億元人民幣。18億的市場“蛋糕”,吸引了島內電商業者。而大陸也早在政策上釋放紅利,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以福建作為試點,“電商網站”首次出現在開放名單之列,更“特別照顧”的是,台業者在福建經營電子商務的持股比例上限可達55%。這本應被島內電商業者視為“春天的序曲”,不料,服貿遲遲不能生效,進軍大陸、兩岸攜手的步子也始終邁不開。
馬雲在台北表示,阿裡巴巴有很多優秀的台灣人,未來也希望可以提供專項基金,為台灣年輕人創業圓夢。年輕人的創業夢,就算是“起大早趕晚集”也尚可呈現后發優勢。然而,倘若當局活在過去、限制大於開放的思維不轉變,對台灣電子商務的發展來說,恐怕才是真正的噩夢。(文/細雨烹茶)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