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舒晋瑜:多媒体时代传统文学期刊何以立足?(文学新观察)

2012年12月18日08:42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舒晋瑜    字号:
摘要:著作权不明晰,文化生态环境不净化,中国的数字出版和电子阅读无从发展。。走向数字出版,传统文学期刊的阅读对象也将面临年轻一代的选择。

日前,大型文学期刊《收获》迎来创刊55周年。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和挤压下,《收获》顽强而坚定地成长着,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坚持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粹性,实在不易。

坚持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粹性是立足之本

对于从《收获》起步走上文坛的作家们而言,他们更看重《收获》对于新作者的重视。从维熙特地赶来上海,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1981年,从维熙根据他在下放劳动中的真实经历写出《远去的白帆》,投给北京一家刊物后却遭遇了退稿。巴金看到这篇小说后马上拍板在《收获》的重要位置刊发。“巴老为我文学这创作的重生点了一把火,也使我坚定地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下去”。从维熙说,从此他选择把重点作品在《收获》上首发。

新时期以来,《收获》刊发的作品,表现了几代作家以极大的勇气直面现实,批判和反思的精神。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高扬,呈现了对人性觉醒的探索,在理想和现实间选择的两难。《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赢得了广泛共鸣。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的《收获》,还是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收获》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了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

余华说,自己有3/4的小说发表在《收获》上,不能说自己是在《收获》上发表小说最多的作家,但比例肯定是最高之一。莫言没有赶上“先锋作品专号”,但莫言在《收获》上发表的作品相当多,莫言说:“1985、1986、1987年,这3年是我写作的一个小高潮,我相当部分中短篇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这个时期也恰恰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高潮,一大批年轻作家冒了出来,出现了许多风格化、个性化的作品,彻底摆脱了‘文革’前后的文学观。”

学者们关注到,《收获》的编辑理念是它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孙颙记得,巴老对《收获》的题词是“把心交给读者”。巴老希望《收获》由读者养活。有读者看,杂志就有生命力。巴金坚持新时期的《收获》不登广告。他大概早就意识到经济对文学对文化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他要为中国的文学界文化界保留思想文化的净土。

半个世纪以来,《收获》随着时代的脚步常变常新,但也有它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对新文学精神的倡扬。从某种角度讲,“变”会让一个杂志跟上时代的脚步,而“不变”中又能看出一个杂志的成熟大气,能够看到一种文化积累的韧性。学者周立民指出,《收获》是国内最早取消了行政拨款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的文学期刊之一。不放弃理想,不向商业化文学低头,充分地利用市场条件,化不利为有利,以自己的方式高扬了文学理想,《收获》的探索和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和繁荣文学期刊和文学事业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范例。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