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环球时报:未来十年的文化,诠释中国话语【2】

2012年12月28日09:08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变了文革式的话语体系,社会才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们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期,实际上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套话、空话,把改革的锐气缠住了。

  认识中国文化怎么如此难?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首先,文化问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有关系,但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经济强盛,未必文化发达,也未必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过来,在困境中的思想,也可能闪耀光芒。晚清一代思想家思考的深度,有时候超过了我们当代人。但由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他们的思考很少被外界所熟知。这就得值得我们今天去发掘,我们不能总是站在经济强盛的角度看待文化问题。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经济和军事实力比今天弱得多的时候,但文化、思想和政治的影响力却很大。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经济还比较贫穷,但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等理论不仅对第三世界,而且对欧美及其他地方也有很深刻的影响。如何分析这样的文化影响力?

  第三,文化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一方面我们讨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并批评西方文化的霸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文化工作者不能提供对于世界的深入描述、理解和分析,而只是不断地叙述自己,陷入自恋式的自我描述,也会造成新的幻觉,谈不上真正的“自觉”。

  宋荣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如果现在问一个外国人,什么是中国文化?可能会有不同回答。中国的茶、武术、京剧、孔子等等,可能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但这些东西恰恰是历史上、传统上的,一说到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现代的文化精髓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8月份我曾到巴西访问。巴西大学一名教授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说,在巴西到处是中国的商品,但在巴西的电台里却听不到一首中国的歌曲,在巴西的书店里也买不到一本流行的中国书籍。

  刘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要输出,但我想我们现在并不太清楚要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并非是说中国没有机会,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顺序其实是先开放,再改革。不仅在经济上如此,在文化上也需要一个大的开放,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行一个对话,而不是说用中国的价值去取代它或抗拒它。

  文化并不是一个很虚、很空的东西,我们看到文化里有一些东西是很实的。别的不说,像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现在有120个国家对它免签证。我们中国大陆有时候还需要从数字上看待自己的文化价值。上海交大2009年在美国做了一个中国形象的调查,被调查者中认为中国有优秀流行文化的不到10%。另外我们今年在亚洲13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关于发展模式的调查,中国人认同自己发展模式的只有9%,而认同美国发展模式的有40%,甚至还有24%的中国人认同日本模式。这个数字给我们警醒。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