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变了文革式的话语体系,社会才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们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期,实际上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套话、空话,把改革的锐气缠住了。 |
中国文化为何前行艰难?
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与中国的经济腾飞相比,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确实有一定差距。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话语体系都是和一定的思维方式相联系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和一定世界观相联系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改变了文革式的话语体系,社会才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们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期,实际上我们的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套话、空话,把改革的锐气缠住了。
中国的文化要想走出去,必须要超越自身,仅谈中国特色是不够的。现在中国文化是以一种有自己特色、有自己形式、有自己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推广,但要真正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必须发掘具有新的普遍世界意义、代表未来人类前进发展方向,并且大家愿意在这种文化下生活的内在特质。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宣传,而在于吸引力。
卢新宁(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整个中国内部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冲动和欲望。一是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经济崛起的意义,二是希望展现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为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选择。畅想未来十年,我有一个感受,一个判断。感受是,强烈的文化雄心必须有踏实的文化实践做依托,否则就是文化泡沫。判断是,下一个十年,文化绝对是一个比经济更重要的关键词。在这个关键词之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和经济相比,我们的文化确实存在隐忧,这些隐忧不在于如何打扮自己,让声音在世界上更响亮,而在于国内怎么见识自己,如何让文化有向心力。这就像推销商品,假如这个商品卖得很好,足以让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感觉到它的力量和温暖,然后才能让更多人认同。这个过程可能是更重要的。
陆建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我们喜欢讲我们社会的包容性,喜欢“和而不同”,这有时候只是一种外交辞令。比如我们有“爱憎分明”、“黑白分明”、“嫉恶如仇”这样的成语,这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不会让我们更善于思考。这是我们做得还很不够的,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一个特点。经常会有一些优秀人物,喜欢把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用这种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然后很难与人共事。如果这种现象还很多,我觉得我们就难以在文化上真正成熟。我期盼在未来十年,我们在文化上能够走向成熟,看到黑与白之间巨大的灰色地带,写出让全世界感动的文学作品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