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了这样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具备爱国的激情。因此,年轻人首先要立志,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要有中华崛起的“中国梦”。 |
2012年,是中国的蓝色国土不平静的一年。在这一年间,罗援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从年初的两会开始,罗援不断提出一系列提案,为国防建言献策:组建准军事力量海岸警备队、建立南海行政特区、东海和南海的六个存在、建议首艘航母命名为“钓鱼岛”号……
作为中国军方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的观点和言论经常受到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因一些言论的立场强硬,他被西方媒体冠以“鹰派”头衔。罗援表示自己并不避讳“鹰派”的称呼,但一定要在前面加上“理性”二字。
“打铁还须自身硬”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罗援最为关切的是国防领域的焦点及热点问题。无论是周边海洋上掀起的波涛,还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激流,亦或是日益强健的浮动国土,这些对罗援而言,有担心也有焦虑,但更多则是自豪与欣慰。
《国际先驱导报》:过去的一年,您最关注的事情都有哪些?
罗援:我最关注的有三大问题。第一是岛礁争端问题,特别是先后爆发的黄岩岛之争和钓鱼岛之争,因为这些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战略利益。第二是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提出要把它十一艘航空母舰中的六艘、水面舰艇的三分之二、核潜艇的百分之六十移向亚太。美国的军事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第三是我们的国防建设,今年我们第一艘航空母舰入列,舰载机起降成功,一些新型战机和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陆续亮相,表明我们的国防实力有了大幅度的飞跃,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有了强大的国防,就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Q:您如何总结过去一年中国为应对钓鱼岛、黄岩岛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对举措?
A:在执法维权方面,我们已经逐渐掌握主动权。我们现在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调动了各方面的综合力量,既有政府的表态,又有民情抗议,既有军方威慑,也有执法队伍的行动,形成了一整套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措施。
“六个存在”仍然适用
蜗居于内陆,已经不再符合中国崛起的现实。而一个宏观的海洋战略,是中国走向海洋的基础,也将成为在茫茫大海指引方向的灯塔。罗援认为,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战略,是中国走向大洋,保证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保证海上能源供应链,保护中国海外公民安全的重中之重。
中国首艘航母正式服役,令国人激动不已,罗援更是如此。在“辽宁舰”还在被称为那个拗口的俄文译名时,罗援就曾建议,将我国的第一艘航母命名为“钓鱼岛”号。虽然这个名字并不符合中国舰艇的命名规则,最终也未“夺魁”,但是他的提议却令不少中国人心潮澎湃。
Q:您曾提出中国需要一个宏观的国家海洋战略,下一步您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应具体在哪些方面予以推进?
A:抓海洋战略,应该像当年抓航天航空工作一样。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一个长远的、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制定长期和中远期的目标,明确发展重点、难点和不足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建设。
其次,在力量整合方面,我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海洋委员会,负责协调各个涉海部门的工作,包括党、政、军和一些职能部门。在海防决策机构下面,要有执行机构。我的想法是,把国家海洋局升格为国家海洋部,作为海洋委员会下的一个执行机构,另外要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直接在海洋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下工作。
第三,在体系配置建设方面,除了海军装备之外,应该加强国家海岸警备队这支准军事力量的装备建设。在海洋维权方面,我们要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三线梯次”配置的防卫体系。一线是我们的民船,它们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是在宣示我们的主权;二线是我们的准军事执法力量;三线是我们的海军。
第四,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施压,相互支持。在应对钓鱼岛争端问题上,我提出过“六个存在”,对于南海地区同样适用。“六个存在”,即行政存在,明确钓鱼岛和南海岛礁的管辖机构;法律存在,将海基线及时公布;执法存在,要定期派海监、海事等行政执法机构在相关海域巡航执法,同时加快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突出准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存在,可以将相关岛礁设为航空兵靶场,武装力量要组建到在相关海域捕鱼的渔船,可以采取渔船保安、保镖等形式;经济存在,在相关岛礁设立经济开发集团,进行海洋资源和经济开发建设;舆论存在,突出相关岛礁的信息发布,可以用相关岛礁的名字命名军舰名称等。
只有做好这些,才能真正把“主权归我”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Q:中国首艘航母的改装入役,对于我国的海洋战略和应对海洋争端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A:“辽宁舰”服役,是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首先,它填补了我国国防体系中的短板,形成一个更加完备的防卫体系。其次,航母的从无到有,是一个零的突破,更是一个质的变化。第三,航母是一个具有制空、制海、反导、反潜和反舰能力,可以在近中远海作战的海上作战集团,这对我们海军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