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王琳: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3年01月10日09:33    来源:海外网    王琳    字号:
摘要:如何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让法律的切实施行不再成为难题?仅凭执政者的道德勇气和个人担当是远远不够的。对权力的制约不仅需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更需要“以权利制约权力”。

在“和谐中国”、“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的提法之后,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又新出炉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诉求。

平心而论,和谐、幸福、美丽、平安、法治等等,民众莫不心向往之。这些响亮而美好的名词,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要达至和谐,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正是为了和谐、幸福与平安。美丽中国,也不能仅有自然生态之美,更应有建立在法治基石之上的社会生态之美。

“五个中国”,前四个均可视为目标,而“法治中国”则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对于执政者来说,关键不在于把前四个中国喊得有多响,而在于对“法治中国”的践行有多真。

对中国而言,法治是个西洋舶来品。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不到法治的种子,有的只是法制工具主义这个“刀把子”。在皇权专制时代,有君权无民权,有臣民无公民,有人治无法治。所以特权横行,权利不彰,民众饱受奴役。正是基于臣民心态,古人才会将治国希望一味寄托于明君贤臣,到头来却总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人治的替代方式,开始进入“试验期”,一路走来,几经反复更张,几多彷徨退却。谓之“饱经风雨,坎坷曲折”丝毫也不为过。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官员固执地将法治理解为“刑法之治”。在他们眼里,法治就是用刑治人。很多明滋暗长的官场陋习均与此有关,比如,对待民众的批评与监督,“老是不解决人民提出的问题,老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民”。一些地方官员行事如此,地方民众焉能有和谐、幸福、美丽与平安?!

要建设和谐中国、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必先建设法治。要建设法治,必先规范和约束公权。依现行宪法的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政府只是权力的代行者,这种公权力,必须经由法律的授予。这就是法治的基本准则之一,对公权力而言,法无明文授权即不可为。

从国家理论来说,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权利并不来自于国家的恩赐,而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因而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只能也必须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政府掌握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就在于它必须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美丽和平安的中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民众的福祉。

然而作为工具的公权,却是把双刃剑,既可护佑民众,亦可侵害民权。法治就是迄今为止能够防止公权凶猛的“最不坏的办法”,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选择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官与权不可分。“官者,管也。”管则需权,有权则需设官。但权力又天然具有诱惑与腐蚀性。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果权力滥用不能被法律所遏制,一切美好的目标都将是镜花水月。因此,必须用法治为权力划出边界,为权力定下规则,为权力套上“紧箍咒”。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有媒体调查显示,民众对十八大报告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句。这实则也寄托了民众对限制公权与反抗特权的期待。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法治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法律能不能限制公权,使之不能为恶。

法治的实质是良法之治,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只有制定良好的法律并得到全社会一体遵行,法律能够自动运转,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问题在于,推行法治触及执政者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抵制。很多“看上去很美”的法律,始终难以落到实处,正是由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大阻挠。

如何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让法律的切实施行不再成为难题?仅凭执政者的道德勇气和个人担当是远远不够的。对权力的制约不仅需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更需要“以权利制约权力”。当今中国,公众并不缺乏维权与护法的热情。所缺的,其实是制度化的监督管道和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道理还是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窑洞对”中的老话:“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既是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和谐中国、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的必由之路。(来源:财经网)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