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刘奇:农民工及其六大衍生群体状态解构【2】

2013年01月16日12:41    来源:海外网    刘奇    字号:
摘要:自然界的天幕上最引人注目的星群是北斗七星,现实生活中,这七大群体引人注目的程度犹如中国天幕上的北斗七星。不同的是,自然界天幕上北斗七星闪烁的是为人指路之光,而这七大群体发出的却是一个个求助信号。

二、留守妇女

“老婆、孩子、热炕头”、“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构成中国农村家庭幸福生活的核心元素,但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农村家庭仅仅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形式,夫妻天各一方,名存实亡。

近现代以来,中国家庭曾遭受过三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五四时期,西风东渐,欧风美雨袭华夏,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力图冲破传统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旧式家庭的不满。第二次冲击发生在文革时期。由于狂热的政治影响,亲情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受到严重破坏。夫妻、父子、兄弟姊妹等反目、决绝的情况波及上亿家庭。第三次大的冲击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打工潮的出现。中国农民工的家庭基本上处于半解体状态,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家庭伦理受到巨大的挑战。

当前,在第三次冲击下形成的“体制性寡妇”将近5000万。她们既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作,家务、农活一肩挑,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身体素质严重下降,未老先衰;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据2011年4月18日《新京报》报道,中部某省一名农民在17年的时间里,强奸116人,这名嫌疑人侵犯目标十分明确:留守妇女;此外,由于长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留守妇女要忍受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古代《诗经》和“后宫”里的“怨妇”是因为宗法;“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的“怨妇”是因为战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怨妇”是因为理想,当下农村“怨妇”则是因为无奈。留守妇女的痛可以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匡城乡37岁的农妇朱冬梅创作的《新娘歌》来概括。此歌荣获2010年中国十大网络新民谣称号,歌词写道:“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下田学开农用车,回家又养猪和羊。汗水湿了新衣裳,日头晒黑俏面庞。新郎新郎怎么样,莫忘家中苦新娘。在外莫与人争强,更莫贪恋野花香。只愿平安早回转,夫妻一起奔小康。”情切切,意惶惶,凄凄惨惨戚戚,读之催人泪下。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夫妻双方容易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产生差距,出现感情“隔离带”,引发矛盾,导致婚姻出现危机,现在,在道德观念原本极为保守的乡土社会,婚外男女关系已不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

儿孙绕膝,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一;养儿育女,这是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抚养未成年子女,这是《宪法》对父母规定的义务。然而,随着农民工的外出,这些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伦理近乎土崩瓦解,现实中,不少农村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思想上缺少教育,安全上缺少保障。据统计,2011年被称为“时代孤儿”的农村留守儿童有5800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占全国人口数的4%。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妈妈隔离开来,再放置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是用软绵绵的绒布做成,没有奶瓶。结果,小猕猴全都依偎在“绒布妈”身边。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幼儿对温暖的需求超过了食物。当实验人员把这些猕猴与从小和“真妈妈”一起长大的猕猴放在一起发现,缺少母爱的猕猴冷漠得多、残酷得多。猕猴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94%,这个实验足以说明,对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现实生活中,大多外出的农民工父母,一年到头只是定期寄些钱给孩子,本人很少回来探望,媒体报道,重庆人熊良山1989年到上海务工,到2010年的12年时间内,仅在2002年回家一趟,2008年儿子来上海看望父母时,他们竟然认错了儿子。这种情境正是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新时代的翻版。长期与孩子隔膜,根本谈不上心理的沟通,更谈不上情感的融合。孩子不认识父母的事在这一群体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亲情缺失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养成造成严重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存在孤独、紧张、失落、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和卫生习惯差,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据四川省仁寿县教育局调查,部分留守孩子因感觉“生活没意思”,曾表示出“想轻生”的念头。2010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再加上教育缺位造成留守孩子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大部分留守孩子在家由祖辈看管,年迈的老人无论在精力还是能力上都无法适应管教孩子的要求,而学校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也十分有限,与家庭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形成管理上的真空。这对留守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孩子甚至已经成了“差生”、“问题孩子”、“不良青少年”的代名词。据来自福建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数据,在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轨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都是留守孩子。

另外,由于缺少监管,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各种悲剧事件不胜枚举,如2008年7月湖南省涟源县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2009年11月,广西贺州鞭炮黑作坊爆炸,11名被哄骗来的留守儿童受伤;扶风县5名小学生相约自杀,其中4名是留守儿童,2012年宜春市一个偏僻的乡村5名留守儿童溺亡,全村找不到一个年轻人施救。

“少年强则国强”,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和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凭什么强起来,又拿什么赢得未来?这些本应成为未来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主力军的一代,却因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渐渐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成为农村新隐患。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一部分要留在农村以务农为生,这样的素质是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的;一部分要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继续其父辈们的打工生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行为不良、自私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留守综合症”会被一并带到城市,进而成为城市新隐患。今天,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经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还会继续从农村问题演变成城市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城里打工无力养活子女,只好把他们交给乡下的爷爷奶奶带。当农民工在城市连生产“小农民工”的能力都没有时,“以人为本”精神在我们高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稀缺,便突显出来。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