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李铁:个人隐私权会不会成贪腐的挡箭牌

2013年02月28日08:47    来源:海外网    李铁    字号:
摘要:按理说,房管部门不允许一般公众“以人查房”,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规定。从其它国家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国的房产信息公开的规定有差异,但一般都不允许普通公众“以人查房”。因为这显然威胁到个人的隐私和居住安全。

房子越来越值钱,它因此而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新的财富图腾。而当它与权力——另一个容易触动公众神经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故事就多了起来。以人查房,网络反腐,屡传捷报。自从微博里开始曝光一些房姐、房叔、房祖宗以来,让不少心虚的官员如芒在背,有胆小者甚至含泪卖了楼。

在网络的的群情激奋之下,“以人查房”表现出了一种亢奋和蔓延的态势。不过这些坐拥巨额房产的“房氏家族”似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近日,一些地方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对输入姓名查询名下房产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约束。江苏盐城有关部门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市民对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北京市建委也在内部明确了纪律,个人一律不准进行类似“以人查房”之类的信息查询。这也意味着,今后公众将很难查到某个官员名下到底有几套房产。

按理说,房管部门不允许一般公众“以人查房”,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规定。从其它国家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国的房产信息公开的规定有差异,但一般都不允许普通公众“以人查房”。因为这显然威胁到个人的隐私和居住安全。

然而吊诡的是,对于这一项有利于维护私权和私产的规定,公众似乎并不买账。有网络调查显示,居然有九成网友反对禁止“以人查房”。不少人认为这是制度化地护短,为网络反腐设置障碍。有媒体撰文评论:“还没把公权力装进笼子,却已把官员房产信息装进了保险箱,苍蝇拍、打虎棒都够不着。”

在私权保护领域的进步,是改革的一项重大成就。一项有利于保护公众隐私的政策,却不受公众的待见,这一现象值得玩味。有人说,网络反腐反得连基本个人权利都不顾了,这是改革的和权利意识的倒退。甚至有人将支持“以人查房”的人称之为网络暴民,是民粹主义情绪蔓延的一个典型例证。

对于“以人查房”的两种观念的对立,在近些年的社会思潮中颇为常见。类似的还有在关于国企、医疗、住房、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问题上,都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公众意见。这也是学者们近年经常谈起的关于改革共识的破裂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对于改革的共识和认同度颇高。说起一项政策有利于保护民权,国企和医疗教育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除了少数坚持极左思想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会反对这个方向的改革。但近些年,这些改革的共识却面临着挑战。不少人认为,保护私权,只是巩固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各种领域的改革,让普通民众成了改革的对象,成了改革成本的承担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此而对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产生了质疑,因此有了一些反市场、反私权保护的言论。

对于这样一种变化和分裂,已经不是一句不懂现代意识、非理性、民粹可以驳斥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很多人对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怀疑。

我们还是回到“以人查房”的争议上来。在我看来,在极左思潮终结了三十多年之后,今天的中国人绝对不会非理性到拒绝那些真正保障民权的规定。很多公众反对限制“以人查房”,无疑是看到了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保护公民隐私固然重要,反腐败,促进官员财产公开也是当务之急。如果普通人不能“以人查房”,那么,反腐败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查?他们会不会去查?如果他们不能查,或者不愿意动真格地去查,那么,在隐私权保护下,获益最大的是谁?隐私权会不会成了贪腐的挡箭牌?

我们看到,在这一轮的网络查房反腐事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间自己发现和举报,然后相关的监管部门才介入调查的,而且几乎一查一个准。公众自然会发问:我们体制内那些专业的部门,为什么就没能发现呢?按说他们掌握着制度内的授权,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挖出一批批“房式家族”并非难事。是不能,还是不为?

如果保护隐私权意味着保护贪腐,很多人宁愿放弃隐私权。如果市场化的改革意味着对普通人利益的侵占,很多人宁愿不要改革。这或许是听到改革二字,不再像改革初期那么亲切的原因所在。重建改革的共识,修补社会的断裂,从理解这些质疑的思潮开始,从修补改革的制度漏洞开始。只有实质上回到公平正义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平复那些非理性的公众情绪。

(注:本文转载自“李铁--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