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曹林:朱令案舆情为何会超常发酵

2013年05月08日10:02    来源:华商报        字号:
摘要:当法律没有现身于舆论场并给人们以信任的时候,偏激的主张便会成为主流,汹涌的民意便会如脱缰的野马失去理性。对朱令案的关注需要冷静下来,需要回归法律的轨道,而让舆情理性的钥匙掌握在官方和法律手上。

网上网下,朱令案持续发酵,已经形成一种对官方和法律极不利的舆情,到白宫签名请愿更将政府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19年前未有结论的疑案,因为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被重新提上舆论关注议程,更因为新媒体的力量,逼迫着遗忘了当年那场悲剧的公众和官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无头案。

一个前途无量的清华才女,因为铊中毒而命运陡转终身残疾,却一直未找到凶手。媒体报道了朱令的近况:生活不能自理,父母艰难照顾着她,这种悲情更加剧着公众对“凶手为何一直逍遥法外”的愤怒。

因为此案年代久远,加上各种信息的不透明,今天看惯了各种“权贵操纵法律让有背景的凶手逍遥法外”司法腐败的公众,带着这样的情绪想象着当年朱令案的真相。当公众站在朱令一边带着这种强烈的受害者情绪时,自然是群情激愤民意汹涌。无法回避,这种超常发酵并汹涌的舆情,对官方的公信和法律的权威极不利。

很多理性的旁观者看到了这种汹涌舆情后的种种非正义,对舆情之下的“正义火气”充满了忧虑。比如,那种“言之凿凿地确定谁就是凶手”并集体实施网络人肉、围剿、通缉、驱逐,就充满了暴戾的舆论审判思维。一位专栏作家说,我赞同向警方施压,争取重启此案。但要有破不了案的心理准备。愤怒需要发泄,这时,要特别警惕伤害。

可惜这种理性的声音在一片激昂的正义火气中,没有人听得进去,脑海里已经想象出一个朱令案真相的网众,拒绝任何不符合其想象和情绪的声音。这种情绪并不只是指向朱令案这一个案,所有的对司法不公和腐败累积的情绪,都借着朱令案发泄出来了。这是一种互联网事件上的共性,诸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情绪的发泄高于对个案正义的关注,复杂的民意在一影响性诉讼中形成合流,并在短时间中超常发酵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多数声音的倒逼向官方施压。

官方当然是反感这种舆情发酵的,一再呼吁公众冷静和理性,但这恰恰是官方反应迟钝、相关部门习惯性失语和法律的缺席造成的。

虽然事隔19年了,但警方仍有责任站出来向公众解释当年侦办此案的过程和判断,法院仍有责任回应当年是基于何种证据作出那个结论,相关部门也有义务对一些焦点问题,比如牵涉到的相关者身份进行澄清,还有必要解释在重启案件调查和审理上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官方不能有任何懈怠和轻视,即使有些质疑听起来不太讲理,但即使面对一个荒唐的质疑,也有必要站出来回应。何况舆论很多对朱令案的追问是合理的怀疑和正当的追问。

舆论的形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哪一方越能站出来说话,就越可能形成站在哪一方的舆情。缺席必然挨骂,失语必然遭批,无法苛求公众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这一案件,当法律没有现身于舆论场并给人们以信任的时候,偏激的主张便会成为主流,汹涌的民意便会如脱缰的野马失去理性。对朱令案的关注需要冷静下来,需要回归法律的轨道,而让舆情理性的钥匙掌握在官方和法律手上。(曹林)

分享到:

(责编:何方晴(实习生)、知秋)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