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3年07月29日07:46|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李某事件已经被社会情绪“标签化”了,其象征意义可能要大于实际意义。公众和舆论对李某事件的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情绪的“借船出海”。 |
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涉轮奸案”从发生之日起到如今,已有5个月。这期间,社会公众表现出空前的围观热情。舆论与案情“贴身盯防”,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剧情。
眼下又有新的剧情出来:李家法律顾问兰和7月28日在微博上发出署名为梦鸽的声明,表示将向法庭提交申请,要求公开审理李某案,让所有的事实、证据和办案过程一律公开化,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但法律界人士有分析认为此案关乎个人隐私,又涉及未成年人,公开审判的可能性不大。当然,法院最终会依据法律给出一个权威答复。网上舆论对申请公开审理此案这一消息似乎并无积极响应,反而质疑其有作秀嫌疑。或许此事难促成舆论与李家关系的缓和,该案还会进一步发酵,成为无解的舆论事件。
通常围观者有喜新厌旧的习惯,每当新的舆论热点出现,公众的注意力就会转移。但李某案似乎是一个特例,公众对这一事件的“牵挂”从未释怀过。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公众为何盯住一个“坏孩子”新闻不放?这一事件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心态?事件在舆论审判与司法审判的互动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问题需要追问,也需要有答案。
从舆论的生成机理来看,李某案之所以高烧不退,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话题具有足够的新闻性。在李某案中,名人、丑闻、冲突。这些引爆重口味的新闻事件的引线都具备了。再者,在事件进展中不断有新的悬念、新的高潮,从而推动剧情一路走高,使公众的注意力没办法发生转移。李某案之所以吊足公众的口味,是因它几乎每一步都是踩在公众的兴奋点上,进而将舆论雪球越滚越大。
社会舆论紧咬李某事件不放,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中发酵所致。如今,舆论对社会公正的焦虑在四处蔓延,为诸多舆论炉膛提供燃料。因为他是名人之后,李某的特殊背景容易引发公众的仇恨想象,点燃失控的社会怨恨。李家在这一舆论事件中的不当表现,偏偏又一步步地验证了公众心中的固化仇富、仇贵的想象。
其实,李某事件已经被社会情绪“标签化”了,其象征意义可能要大于实际意义。公众和舆论对李某事件的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情绪的“借船出海”。人们通过这一事件的管道,宣泄内心的社会不满。这种社会不满,往往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结构性怨恨”,它属于社会转型的伴生物。“结构性怨恨”又经常表现为一种非理性情绪,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在舆论场上,这种“社会怨恨”燃点甚低,稍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
如何让这种超重的社会情绪得以纾解?如何为公众不断升级的公正焦虑解压?不妨就从李某案开始吧。既然公众牵挂的是公正和真相,就让“阳光”结结实实地打在这个被舆论高度聚焦的事件上吧。
(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责编:牛宁)
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