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27日13:53|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商业投资活动被西方媒体炒作称为中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链”。事实上,印度洋沿岸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路线,中国已成为印度洋重要经济力量,中国海军在打击加勒比海域海盗也取得了显着成绩。 |
藏南领土争端起源于历史上的麦克马洪线,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都有争议地区。此次“帐篷对峙”发生在西段争议区,即阿克赛钦地区周边,战略价值最高。
中印军事对峙已久,并曾于1962年爆发战争,此次局势紧张的原因,看似双方对实际控制区的理解不同。1962年中国军队获胜后于11月退兵回到1959年实际控制线以内,后撤20公里不仅为了缓和局势主动求和,也在战略上造成适合于我军后勤的有益缓冲地带。鉴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的特殊环境,包括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当年中方的后勤补给难度比印方大得多。保留在战略上有利的缓冲地带日后解决,而不是把易攻难守的争议地域全部占领是当时的合理选择。
1963年中国撤军之后,双方的仇怨和争端并未消失。对尸体堆成掩体仍然记忆犹新的印度军方念念不忘,一旦再战一定谋求雪耻复仇,积极加强战备,发展武器装备,改进军队编制,增加军事设施和公路机场建设,希望以武力为后盾迫使中国承认久占的既成事实,并不断强调对中方控制地区的主权要求。而近年来中国也没闲着,为了保证已有控制区的安全,通过西部地区以及靠近边境的公路和铁路、机场建设加强战备和训练,防范印度发起攻击的同时力争在武备上保持优势。可以说双方都在争夺战略态势的优势。
由于边境未定,两国军队驻地防区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巡逻的时候也存在“灰色地带”,控制线也不是双方精确划定首肯的,军人偶尔发生穿越令对方紧张的“控制线”间隙地带不是没有可能。尽管中印双方已经建立了外交磋商机制,但边境的模糊形势成为引起紧张的直接原因。比如一个营地的周边会有一定的范围是对方避免进入的安全距离,但是己方军人以营地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应该有多大活动自由则是另一个问题,地形、火力支援范围、习惯巡逻范围、比较熟悉的区域、上级约束区域等都是影响因素。
中印是亚洲大国,军事大国和核大国,不宜轻易开战,双方多年来保持了应有的克制。外交磋商和军事对峙的框架一直延续着。外交上,自2003年以来双方已经进行了超过十五次的边界问题会谈,可谓旷日持久,而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才是外交谈判最重要的后盾和筹码。除了可投入的军事力量强弱对比,在边地战略态势的优劣对比也非常重要。从黄岩礁到钓鱼岛,中国正在海上努力摸索不必开战而占到便宜甚至改变实际掌控形势的战略战术,而且收到了明显成效和经验。
![]() | ![]() |
(责编:吴杨、牛宁)
旧衣服,红会,污染,洋垃圾,欠发达地区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