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02日08:23|来源:中国青年报|字号:
摘要:2013年8月19日,“世界人道主义日”,壹基金在四川雅安举办“人道主义与救援行动”沙龙,与会的学者、民间公益人士和媒体人围绕民间救灾和震后重建展开讨论。 |
从历史的新意处看救灾
壹基金灾害部负责人李健强粗略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救灾史,认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多为国家主义的荒赈,以政府为主体,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赈灾政策。例如,唐朝即有“以工代赈”的救灾模式,即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灾民开展修桥修路等民生工程。民间救灾力量始终较为薄弱,往往只是宗教团体如寺庙等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救灾活动,或地方士绅、家族氏姓内部的赈济。直至近代以来才真正出现一些民间救灾组织。
壹基金秘书长杨鹏提出救灾与权力合法性的关系,在古代,救灾成为政府合法性来源之一——例如,当年大禹治水以后就开始了“家天下”。历代关于灾害的主流叙事模式也可说是从大禹治水沿袭而来,即灾情严重,“英雄”人物出场,然后灾情摆平,人们笑逐颜开。
而民间公益组织的大量出现得益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公共回应机制开始不同了。
1998年洪灾时,鲜见民间组织和公民救灾的身影。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NGO参与救援几乎呈井喷之势。及至2013年雅安地震,民间救灾一定程度上可谓成规模、成体系,成为强有力的救灾力量。
杨鹏介绍,壹基金致力于协调志愿者和民间草根组织参与救援,虽然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和追求,协调起来非常不易,但这是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上非常了不起的现象,值得投入成本和心血。如今已经不是一群人围着一个大人物在救灾,而是网状的相互振荡的救灾形式。
而政府的应对方式也在改变。杨鹏特别提到,雅安地震后,面对震后大量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当地政府接纳了这些社会力量,很快成立“雅安地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以协调民间力量有序参与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在他看来,这样的应对方式比汶川地震时有较大进步,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历史的新意之处去看待救灾。”杨鹏说,“我们能不能探索出一些跟传统救灾不一样的救灾模式?”
原标题:救灾反思:让好心真能办好事
![]() |
(责编:浩轩)
救灾 ,汶川 杨鹏 好心 打靶归来 南风窗 添乱 家天下 以工代赈 QQ群 2008年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