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30日02:39|来源:燕赵都市报|字号:
对于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以参评院士为名所贿的巨额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司法机关正在进行调查。不少院士表示,希望对张曙光贿选案一查到底。(9月29日《京华时报》)
厘清事实是调查问题的第一步。在张曙光参评院士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组织人员进行学术成果造假,以及到底将巨额索贿花在了哪里,花在了谁身上?这两个关键的问题必须梳理清楚。这种梳理既是对全部事实的界定、对所有责任人的确定,也是对铁道部门公信力与院士评选制度权威性的一种维护———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所以,事实必须得到厘清,若任由传闻存在,则事实将一直模糊,公信力与权威性也无从体现。
在追问事实真相的同时,有一个角度的反思也应该同时展开。那就是张曙光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贿选院士?作为一个熟稔规则的官员,之所以花巨资贿选,一定是因为想要得到的东西值得贿选。这就意味着,在张曙光看来,院士的头衔值得其花巨资追逐。而这种判断也不为张曙光所独有,在现实的语境下,院士早已不只是荣誉称号,院士所直接享受的津贴,以及院士在科研项目审定上的话语权和科研经费争取上的主动性,让人们看到了院士身份的价值所在。
这就意味着,在调查张曙光贿选时,也应该从事情发生的背景中去审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这些原因有没有制度层面的,有没有普遍性,带不带有观念性,需不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改变。
恰恰,在张曙光贿选的个案背后存在这样的问题,贿选的产生源自院士的身份变异,以及评选的有机可乘。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修复。具体而言,要想真正消除院士贿选,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院士制度回归到一种荣誉,让院士与经济利益、各种评选拉开适当距离,并给院士崇拜降温;二是,让院士评选更加公开透明,在评选的过程中始终以学术成果说话,而不仅仅是由评审说了算。两个手段,前者是根本,后者是眼前的应急举措。
院士身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这种荣誉需要个人守护,也需要制度保护。如果一个人没有荣誉感,院士身份就会成为其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荣誉感就可能逐渐丧失。所以,对于已经出现的贿选传闻必须厘清,同时对院士制度也应该更深入思考:如何让院士身份成为人们竭尽所能、细心维护的荣誉,如何让院士在世俗诱惑面前回归科研本位,如何让院士的评选过程更加公开公正?这需要提高人们的荣誉感,更需要制度性的变革。
(责编:牛宁)
厘清,身份变异,院士制度,京华时报,谋取利益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