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30日10:26|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19年前,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被人投毒,此案至今仍悬而未决,成为众多民众心中永恒的痛,也是法治正义的一块伤疤。两次投毒的丧心病狂,案发后朱令所在宿舍发生吊诡的失窃案使作为重要证据的朱令物品离奇失踪,检测朱令中毒原因之过程的令人费解,寻找解药时的费尽周折,以及校方的失语和警方的闪烁其词……所有的一切,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会已然浮现光怪陆离乱象的纷扰下,更使得朱令案蒙上了一层令人五味杂陈的色彩。
对于记忆仍停留在风华正茂时节的朱令来讲,那一年永远是个噩梦,让人难以摆脱却、迟迟无法醒来的噩梦。朱令两次铊中毒后,神经受损导致大脑和身体机能都严重退化,不仅长期靠药物维持身体残存的机能,更让只剩唯一女儿的父母心力交瘁(朱令的姐姐在一次学校野外活动中意外堕崖身亡)。 令人稍感温暖的是,朱令的一些同学和社会爱心人士发起慈善活动从物质上和法律上帮助她,社会对于严查朱令案的呼吁也一直存在,但近20年过去了,投毒案的凶手仍旧逍遥法外,朱令一家却在日渐一日的身心摧残中风雨飘摇。
近20年来,朱令案的阴影虽然浓淡不一,但一直没有从人们的心头走开。人们对于朱令被投毒一案的疑窦至今仍无人给予答疑解惑,这种疑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郁积。剧毒重金属铊是否跟学校的化学物品管理制度漏洞有不可分割的干系?朱令中毒后送医院诊疗费劲周折,难道仅仅源于当时的医学技术限制?案发后警方和校方为何不能有效保护作为该案核心证据的朱令宿舍物品?投毒者是什么身份?社会风传的疑似投毒者是否果真有着神秘“背景”?在案件发生后,校方、医院以及警方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些关涉朱令案的重大疑问,相关方面为何一直规避躲闪?
如果说时间让朱令案在某种程度上的受关注度变淡的话,那么后来陆续发生的一系列高校学生宿舍投毒案,尤其是今年4月份发生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则使得人们大脑中的淡忘因子被重新激活,对于朱令案的关注、呼吁重新上升,然而在有关方面依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更多的社会热点很快就将人们的视线拉开,淹没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浮华喧嚣中。这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来讲,或许是不可回避的代价,但对于一个正悄然向法治正义靠拢的负责任社会来讲,关注朱令案,让真相尽快抵达,是不能规避的担当。
朱令案的真相不能总是停留在路上。真相只有尽快抵达,正义才能早日实现。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对法治正义的呼声不断高涨,官方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不仅在主流媒体中刊出“在每一个案件中体现司法正义”,而且正将这一理念不断贯彻到司法实践中。既然践行法治正义,朱令案就是一个不能一跃而过的坎儿。朱令案的纷繁复杂,已然超越了司法领域,更是验证社会公平正义成色的一面镜子。朱令案抵达正义,社会公正的承诺将更加饱满。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法治正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法治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正义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朱令案不能也不该成为法治正义之光照不到的死角。(凌国华)
(责编:牛宁)
法治,正义理念,案发,铊中毒,投毒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