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10月01日22:14|来源:海外网|字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近日正式挂牌。金融开放是自贸区的重头戏,从总体方案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进行先行先试;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等。在金融服务功能开放上,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等。
从中国银监会八项措施来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支持”二字,背后核心体现在一个“放”字上。一是对自贸区总体方案有关银行业机构开放的细化;二是区内银行在业务种类上相当开放,比如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跨境融资业务等;三是在监管指标上也以“放”字为主,比如探索建立符合区内银行业实际的相对独立的银行业监管体制,贴近市场提供监管服务,优化调整存贷比、流动性等指标的计算口径。
自贸区的金融业改革力度够大,开放尺度不小。面对如此大尺度的改革、开放和创新,监管能否跟上,监管水平能否适应?同时,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体制机制的大尺度开放,必然形成一个“洼地效应”,特别是全球化和自由流动欲望强的金融业,形成一个金融洼地效应,即: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金融资源会向交易成本低的自贸区集中流去。
自贸区大尺度的开放措施必将与自贸区外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等形成较强烈的碰撞。例如,自贸区内民资外资银行可以从事人民币离岸业务,利率汇率放开,资本项目下也可自由兑换,资金市场是面向全球开放、自由流动的。而自贸区内的很多银行都是中资银行原来的机构,使用的结算系统、汇兑支付系统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平台系统等是一体的。资金价格差异、自由流动差异、自由兑换差异等重大机制差异下,“资金像水一样,会从高地不断流向低地,如果两边的水位差过大,即使只打开一条小缝,也会形成巨大流量”,势必形成新的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公甚至出现金融风险。
如何应对和处理自贸区形成的金融洼地效应,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程度越高,对监管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两种选择:一是打压自贸区开放政策,二是倒逼内地加快改革开放,与自贸区形成水平水位,消除落差,消除洼地效应。后者无疑更佳。这是自贸区的定位决定的: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作用。
这种倒逼体现在:银行业准入进一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彻底放开等。同时,自贸区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又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标杆和试验田。
(作者系大陆银行业人士)
(编辑:王慕空)
(责编:牛宁)
自贸区,洼地效应,金融开放,金融产品,金融风险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