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南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海外网>>评论

肖亚洲:常识性问题难倒官员并非庶民的胜利

2013年10月05日00:13|来源:红网|字号:

摘要:官员因为一些常识性问题出丑的尴尬事,时有耳闻。在常识性问题上跌倒的官员,是不是都属于昏官、庸官、贪官,虽不能一概而论,但被一道简单的常识题难得如此不堪,很难说不是对自身职责的不明确或淡忘。

倘若有人抱怨如今吏治纵弛,公务员职业太过轻松惬意,想必会有人义愤填膺地跳起来反驳,谁说制度对官员管不严,谁说现在公务员好当?动不动被电视问政拖上去晒丑,又是主持人追问又是嘉宾谏言,常常下不来台甚至招致大麻烦,还要怎么严?这种愤懑是有依据的,比如10月4日媒体就披露了这样一条新闻:湖北黄冈首场电视“百姓问政”直播现场,主持人开场抛出的一道“医院‘一日清单’制度要求从哪一年起执行”的常识题,出乎意料地难倒了市区两级卫生系统三个“一把手”。

一个涉及业务范畴的常识不幸被电视问政问倒并外传,于是成为一个新闻事件。这属于“隔墙扔砖头”,砸中三官员。更多的时候,对于这种平时只会说些过年话,一问正事就语塞的官员,没有人去扔砖头,照样人五人六,日子过得滋润的很。谁不幸被砸中了,谁就自认倒霉,接受公众的口诛笔伐;而那些有幸没被砸中的,明明所管辖的业务问题成堆、民怨沸腾,却一如黄冈电视问政现场的那位官员,习惯了拍胸保证,从嘴里喷出的吐沫星子落在地上都是颗颗铁钉子。这类官员,只要置于媒体聚光灯下,一较真、一具体就人仰马翻,窘态百出。

官员因为一些常识性问题出丑的尴尬事,时有耳闻。在常识性问题上跌倒的官员,是不是都属于昏官、庸官、贪官,虽不能一概而论,但被一道简单的常识题难得如此不堪,很难说不是对自身职责的不明确或淡忘。为官者对于分内之事是必须装在肚里、烂熟于心的,百姓问政,对重要的政策性问题官员一时语塞,这恐怕有失职嫌疑。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主持人问:记不得没关系,执行得咋样呢?答曰:“绝大多数医院都执行了”。而随后播放的暗访短片显示:被暗访的四家医院仅有两家执行了“一日清单制”。这等于当众扇了自己的耳光。

“一日清单”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医院乱收费和过度医疗,以期达到“医院收费清清楚楚,患者花钱明明白白”。黄冈电视台当即播出的暗访中,一个因交通事故住院的患者没有做手术,CT片子却有十几张,“装了一屉子”。这至少说明在黄冈的医院,有意增加大型检查次数等过度医疗、追逐“医疗GDP”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老百姓不可能不积累怨气。黄冈两级卫生系统三个“一把手”被当众问倒并被揭丑,无疑迎合、对接了情绪化的社会民怨。不管你是客观失察,还是主观不查,平日里你发号施令,高高在上,而现在你出丑了,终于被人“教训”了。

近来各地“电视问政”呈风起云涌之势,台上官员“脸红心跳”,紧张尴尬写在脸上,语无伦次者引来嘲讽,回避问题者则招致不满,并通过直播被无限放大,台下观众拍手称快,过足了当家做主的瘾。乍看公务员有点像个“高危职业”,终于“屁股下面坐着活火山”了。刚出现这类新闻时,我也被电视问政节目中对问题的大胆暴露、对官员不留情面的点评,以及官员直面镜头被追问的难堪和窘相,油然生出纳税人的快意。不过这种“让官员出出丑、让公众过过瘾”的电视问政新闻越来越多,快感被日渐强烈的反感所代替。

纵观各地热闹非凡的电视问政,其中对官员看似很严厉的追问,其实都集中在一些局部性的问题上,而在真正涉及财产公开、权力监督、官员廉腐、财政预算、“三公”消费公开等核心吏治问题上,却缺少这种以硬碰硬、一问到底的问询。以局部问题上近乎苛求的严厉,营造了一种严治幻觉。零碎事物上的严厉,掩盖了关键事务上的制度真空,被问政官员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整体意义被个别符号意义覆盖。我们的吏治资源,就这样浪费在这些浅表性问题上。但这种看似还参与权、监督权于公众的问政形式,却最容易引起民众普遍关注,也最能赢得一时的掌声。

按照惯例和常见的行政逻辑,被问政的黄冈市医疗卫生系统会“知耻而后勇”,一场暴风骤雨的整改在所难免,但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反应。权力运行本应有一套有序的体系,有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监察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党政系统的政务监督。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越大,越能映衬出权力内部自制的孱弱。历史往往经不起假设,假如黄冈的三个”一把手”没有成为被媒体问倒的“倒霉蛋”,他们的太平日子是不是就可以年复一年地过下去?黄冈事实上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是不是就能顺理成章地延续?

黄冈卫生官员被问倒、被揭丑,并不值得欢呼。这场电视问政浇灌的只是侥幸公平,而非普遍正义;它助益的是眼球关注,而非权力公信。这远并非庶民的胜利。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电视问政之于行政不作为,至多算是辅助性的手段,每位市民到医院住院、到政府部门办事,总不至于要告诫相关官员,“小心上电视被问政”——当公众的权利补偿,都系在“媒治”这根麻绳上时,其权益能有多大的确定性?其二,“媒治”倒逼出来公权作为,往往表现为一种危机管理下的应急处置,而非公平正义的理性回归。媒体很难长时间追踪和聚焦某一个事件,解决问题最终还是只能靠正常治理。“媒治”往往只是推动了当事方的危机公关,当事部门和官员只要让事件拖上一段,舆论的视线一转移,一切又可能故态复萌。

当舆论和公众仅仅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吏治快感,问政被演绎成一场舆论宣泄,这个过程中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监督,只有报复性宣泄。一场集体狂欢之后,问题依旧。当我们对媒体一次又一次所谓的“胜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政府治理应有的常态,而是人治的变种。这种舆论错觉可能会让人忽略体制内部的病灶,也可能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本应有的权利。只有相关的监督治理如影随形,才能真正起到维护权利的功用。

很多地方的电视问政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带给官员的只是“一年一紧张”,偶尔“冒冒汗”。民众短暂的欢娱,仅仅只是“媒治”的胜利,不是“法治”的成功。“媒治”之于民众,更多的是联欢意义和道义功能,难有法治功效。我不知道黄冈的电视问政能持续多久,市纪委书记所说的“整改不到位,群众不满意,还将进行‘二次问政’”也只能视为一种临时性、表态性的承诺。“媒治”的监督过程是点式和间歇式的,而公众权益是全方位和连续式的。即便在黄冈,被常识性问倒的卫生官员不是最后一个,但期冀媒体问政来规范行政秩序、改良行政生态,那必然会走向一个过于扁平化的社会。发展到极端,就和运动式治理、广场政治没什么分别了。

文/肖亚洲

(责编:牛宁)

分享到:

胜利,官员,普遍正义,媒治,一把手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最新热点>

重庆8岁男孩犯病形如僵尸:自称左宗棠要吸血

揭秘:台14名青年“0元游大陆”(图)

热图>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京冀交界高山被盗采者挖空 两地均称不管

上官婉儿墓考古再透细节 三大谜团逼近历史真相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招商|县域|环保|创投|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