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环球时报:谁是人民?不应乱说也不应乱代表

2013年10月17日00:40|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人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的使用频率很高,它与“公民”不同,后者是法律概念,而“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这个词被频繁使用,说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较高的“政治化”状态。

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充满动荡和革命,“人民”的概念高度流行,也不断有内涵上的变化。比如抗战期间,人民和敌人是以是否参与、支持和同情抗日来划分的。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被划入人民的范畴。

新中国一度流行阶级斗争,但人民的范畴总体上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上被认为是人民主体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后来又加入了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近年来官方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国家内部的“敌人”越来越少,绝大多数人都应属于人民。

官方经常使用“广大人民群众”这个词组,也是在尽量扩大人民涵盖的范围,凝聚全社会力量。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中国主流媒体如今几乎不大使用“敌人”这个词,阶级划分这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到极致的做法,今天不再被鼓励。

然而中国舆论场特别是互联网上,对“人民”概念的使用出现了相反趋势,它的范畴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窄,而且充满争议和对立。由于自由派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优势,在他们的言论中大体呈现出这样的划分:他们和支持他们观点的人属于“人民”,政府属于人民的对立面,而反对他们的非政府人士则属于“政府的帮凶”。

中国舆论场还有一个突出现象,谁都希望代表人民,认为自己的“人民性”最彻底。而且由于某些官员的形象出了些问题,越是出自社会底层,人民的身份就显得越纯。现在一些知识和商业精英也愿意将自己的身份“草根化”,他们将自己看成人民的真正代表。

不能不说,舆论场这种对“人民”概念的特殊喜好和尖锐使用,与我们所处的改革和建设时代很不相符。这多少让人想到改革开放前的官方舆论场,以及运动风头上的一些群众舆论场。那时“人民”的概念常被当成武器,致使一些运动对象今天还是人民,明天就成了敌人。

中国不可鼓励动辄树立人民对立面的舆论倾向,也不应鼓励某些小团体、小圈子以“代表人民”自我标榜。这样做是对社会的撕裂,是将中国社会正常的多元化进程朝极端的方向推。

中国在高速发展中,社会也在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政治元素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中国社会对政治元素的陈述应尽量保持开放性,使它们释放团结的力量,而不是营造新的冲突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政治进程呈现了这一精神,谁都不应促这个进程逆转。

不要让“人民”的概念重新“阶级斗争化”,也不应让它“民粹化”,而应当不断促使它现代化。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对“人民”的概念进行新的摸索,我们都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它正在朝着符合社会现实和改革开放目标的方向发展变化。

(责编:宋胜男、邹雅婷)

分享到:

人民,草根化,敌人,公民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热图>

最新热点>

报告称15%实名举报系情妇 多因情感破裂

宋美玲逝世10周年 台湾展出其生前珍贵用品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母亲瘫痪父被拘 五口之家被逐出出租屋(组图)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