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曹林: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

2013年10月17日06:40|来源:中国青年报|字号:

  有网友爆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着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汹涌下民众苦不堪言,穿着高档鞋来视察的领导却让六旬书记背,这消息自然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当地也在舆论压力下迅速严惩了那名干部。可据媒体最新调查称,那名干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档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骑”在村民身上,而是两人关系很熟很好,支书背他不乏玩笑成分。

  综合常识和在场其他人的表述看,这名干部被舆论和网友“冤枉”了,成了救灾舆论场中“由不得你解释”、“一点就着”的情绪化舆情的牺牲品。

  这事儿刚一曝光就在网上炒得很火,网愤滔滔之下,板砖和口水如雨点般砸向那个干部,并借此批评余姚救灾不力时,我一直没有参与评论。这种沉默,是刻意与这一情绪保持距离。因为事实和背景不清楚,针对“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的爆料,只是一个网友语焉不详的描述和一张图片,很容易根据这些进行义愤填膺的想像。不评论,是因为对网友的描述有不少怀疑,但不在现场又无法求证,只能等待后续报道;不评论,是想与网愤的距离远一些,也能与事实近一些。保持距离,在静默中等待更翔实的报道,才能客观理性。

  果然,记者对此事的调查颠覆了网友轻率的曝光。记得芦山地震救灾时,也有一名基层干部被冤枉而受到处理,他并没有脱岗,只是深入了更艰难的灾区抗震救灾。舆论后来对被冤枉者充满愧疚。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尤其是在我们看来很陌生的基层尤其如此,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妄下结论,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大义凛然和远离事实的道德优越感,可能只是不明真相下对他人的伤害。

  这里想谈一个词:灾难情绪。通过这几天对余姚救灾网络舆情的观察,我注意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就是灾难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与平日不一样的“灾难情绪”,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相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

  灾难情绪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它表现在灾难来临时人们天然产生的消极心态、发泄需求、安全焦虑和归咎追责的冲动。一方面是受灾者的不安和不满,突然遭遇地震或洪灾,猝不及防,日常生活被打乱,财产受到损失,生活产生不便,甚至不少人的家人失去生命,身处其中的人肯定会有情绪的。另一方面是围观者的不满,尤其在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眼看到一座城市陷于洪水之中,看到很多人的求救,目睹灾难带来的伤害,自然感同身受,并习惯性地去追问责任,追问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不力,批评相关部门预警的滞后与应急的不足。

  这就是灾难情绪。这种情绪,一方面源于弱小弱势的人们在自然灾害前的惊慌,一方面源于对政府工作习惯性的不满。“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事件的发酵,就是灾难情绪的产物,人们带着负面情绪看待政府和官员行为,把一个情况不明的行为想像和解读成为“骑在人民身上”,然后对着这个假想敌发泄不满。

  这种灾难情绪还会驱使民众带着放大镜和“找茬”心态去解读官员的一言一行,官员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弹。灾难舆论场中人们的心态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容易被激怒和点燃,也容易发酵成集体的不满,将对灾难的不安和伤痛,都转移和发泄到一个假想的“稻草人”身上并大加鞭挞。这种失去理性的情绪所激发的冲突,会耗散救灾的力量,形成社会性的“次生灾难”。

  政府和官员需要重视这种灾难情绪,意识到公众的脆弱和敏感、不安与不满,少说话,多做事,以实际行动安抚民心。另一方面,舆论和公众也应该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去苛责,不要不问真假就轻信轻疑,不要被别人一两句话就点燃。客观看待所发生的灾难,是天灾还是人为,是否人力不可及?不是所有的灾难下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部门。危难之时,共同的敌人是灾难,而不是官民,放纵灾难情绪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责编:邹雅婷)

分享到:

余姚 灾难 村官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热图>

最新热点>

报告称15%实名举报系情妇 多因情感破裂

男子吃软饭施暴逼妻子陪酒坐台养家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母亲瘫痪父被拘 五口之家被逐出出租屋(组图)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