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美华媒:打击腐败 中国才能离诺奖更进一步

2013年10月17日13:26|来源:环球网|字号:

美国《侨报》10月15日文章 眼下世界正沉浸于“诺贝尔奖时刻”,与科学类诺奖一向无缘的中国,则正忙于对科研“恶性问题”的集中声讨。“恶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沦为“圈钱项目”,科研经费“挤占挪用”严重,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些诟病已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潜行多年。

数日前的“科技创新”发布会上,科技部长万钢对大陆科研腐败现状连抛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经济学家张维迎则在另一公开场合透露,大陆各高校争相向上头索要经费,某知名大学曾因经费花不完被罚了几千万元人民币。

部长的愤怒、学者的报料之外,更有详实数据的支撑。新华社梳理近年上百份审计报告后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套、骗、吞、贪、造假等手段“黑”科研经费,动辄几十万、数百万乃至上亿,用于小团体福利、请客吃饭、考察旅游、买车买房……人们无奈地调侃“科研经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目睹着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再次被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学者“垄断”,一边遭受着大陆“有数据有案例”的科研黑洞的冲击,每位海内外华侨华人都是同样的“愤怒”、“痛心”与“错愕”。从感情的角度,我们盼望中国本土学者也能在科学类诺奖上实现“零的突破”,但回到理性的角度,我们也比谁都清楚,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又如何孕育得了诺奖得主?

当其他国家的学者是与新发现、新成果等荣耀联系在一起时,大陆的科研人员却频频成为丑闻的主角,接受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拷问。比如,今年3月,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2012年底,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海归博士段振豪,因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获刑13年,二审维持原判。

陈英旭和段振豪原本都是优秀的科学精英,耀眼的履历与科研的才华有目共睹,但浸淫于科研经费侵吞成风的氛围,他们没能把持住学者的良心、没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投机取巧钻了科研审批的漏洞,迈出了身败名裂的一步。不知还有多少未被查处的陈英旭们、段振豪们,在“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下变坏,同时也葬送着自己的科研前程和国家的创新希望。

巨大的科研腐败黑洞,不是只有几个人兴风作浪,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项目审批机构、财务报销机构等涉事方长年默许、纵容甚至利益勾兑的结果。要杜绝立项黑幕、堵上经费挪用的漏洞,唯有把监管之网织得更密实,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为此,万钢决心要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和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同行业、相关企业看看”,让潜规则无处隐藏,让钱花在刀刃上,中国才能离诺奖更进一步。

原题:腐败的科研体制产生不了诺奖得主

(责编:牛宁)

分享到:

诺奖 科研经费 中国本土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热图>

最新热点>

高考状元网上扮伪娘 男子被骗20多万(图)

宋美玲逝世10周年 台湾展出其生前珍贵用品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浙江余姚街边灾后垃圾成堆(组图)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