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10月28日08:43|来源:人民网|字号:
最近青海省海乐都县撤县设区,城郊农民转为市民,多数十分欢喜,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方式早已“脱农”,现在身份也彻底变了。该区一位领导却忧心忡忡:社会上常有人批评城镇化,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多年农村工作也告诉他:农村人多地少,只有减少农民,探索城镇化,才能富裕农民、造福农民。
的确,一些专家和媒体对城镇化的批评不绝于耳,城镇化在一些地方简直成了侵蚀新农村的负面词汇,矛头指向有几个:强征强拆,赶农民上楼,补偿不到位;举债圈地造城,搞形象工程……在各类推进城镇化的研讨会上,一些“专家”痛斥城镇化的弊端,与会基层干部代表灰溜溜的,研讨会开成了批判会。部分媒体随声附和,把一家之言当宝贝,妄加渲染。社会上形成一种奇怪的氛围:不管张三李四都喜欢对城镇化说三道四,仿佛谁不批上几句,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是没水平的表现。
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还在持续进行,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违规违法操作,损害农民权益,必须规范和纠正。但我们的城镇化目前却受到一哄而上的批评,几乎成为过街老鼠,这种“妖魔化”现象值得思考。
欧美等国家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成熟后的一朝分娩,经历了两三百年。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千差万别。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在短期内推进并实现城镇化,各种问题会加密式出现,由此也让一部分人一叶障目。近些年我国每年实现城镇化的人口有几百甚至上千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目前农民工约有2.6亿,未来若干年,他们可能最先“化”为城里人,差不多是全美国的人口。数亿人口有待城镇化,任务异常艰巨。一些地方急于求成见效,导致各种偏差,值得警惕。但是,方法失当,不可否定方向;路径走歪,不宜否定路线。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鞋子是否合适,他们最有发言权;城镇化带来的是福还是祸,他们最清楚。许多农民坦言:如今衣食住行、就医上学等条件改善,也不缺钱花,就是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朴实的一句话,寄托了几代人的梦想。农家孩子寒窗苦读考大学,年轻人进城打工,为了什么?新生代农民工早已习惯城市的“味道”,大多数不愿再回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辛苦打拼图什么?多少年来,城里和城里人的生活一直是很多泥腿子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城镇化让农民规模化实现身份转换,进而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农民不讲大道理,他们正用行动做出回答。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75%以上,世界平均水平约52%,而我国目前城镇户籍人口仅35%左右。城乡人口的收入、消费水平等差距较大,一些地方还有继续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呈现严重的“一头沉”:人才、资源和财富等向城市聚集,农村逐步被抽空,日渐瘦瘪。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迈着“一头沉”的步子,很难顺利进入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当然,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2013年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之路。
城镇化是一场跨越城乡的改革,像国家的整体改革一样,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正在迈向深水区。新型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它要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同步推进,需要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体系配套改革,否则就是一厢情愿。农民不欢迎“被城镇化”,一些地方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改革不完善造城的。出路在于继续完善配套改革,充分释放红利,以深化改革来消除成长的烦恼。政府也要应担负引导责任,确保城镇化依法依规、有序有度,因地制宜,切不可急于求成。
国外的城镇化更多地体现为结果,我国的城镇化是目标,将更多地体现为过程。各界对城镇化的批评可以发挥预警作用,尽可能少走弯路。我国的城镇化还在路上,当下要认准什么是主流。改革需要正能量,少一些空谈式责难,多一些可行性建议。有益的批评应具备世界眼光和宽容心态,富有理性和建设性。
(责编:宋胜男)
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建设,妖魔化,专家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