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15日14:23|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总体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涉及两大方面,一是体制改善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法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另一个是体制创新问题,设置了两个新的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人们发现,以前很多人一直所提倡的社会改革在这次三中全会中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但不是没涉及,而是分散到各个不同部分。比如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再者,公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显示出新一届领导人更重视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而非简单地上对下管理的思维方式。以往无论是“维稳”还是“社会管理”都容易被理解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官员对人民的管理。这种话语变化也是一个进步。
人们在读公报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这些提法究竟在回答哪些大问题,只有读懂了公报字眼背后的潜台词,才能真正弄清改革的大方向。实际上,三中全会意在回答一系列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公报已经做出回答:即明确反对私有化,而大力提倡市场化。公报第一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未来改革的方向,会将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有了市场竞争,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这就回答了这些年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左派在提倡“国有化”,而自由派在提倡“私有化”。市场化,但不是私有化,这既超越了传统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路,也超越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路。
![]() |
(责编:宋胜男)
公报,三中全会,社会改革,宪政,改革方式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