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27日10:16|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字号:
毛泽东说:“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71]如果熟悉自隋之后的中国历史,就会明白毛泽东回答周恩来“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历史经验。鉴于这样的尤其是李自成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毛泽东即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此举彻底杜绝了新中国重蹈李自成因忽视或失控于“关外问题”而功败垂成的任何可能。1950年,美国出兵东北亚,毛泽东一改隋、唐远征为援助朝鲜的方式,借苏联的支持,出兵协助金日成一举将“关外问题”远远推到“三八线”之外。中国东北从而华北由此稳定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及正确的决策使新中国避免了李自成政权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中国可以永远远离这一悲剧。习近平同志说:“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72]这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曾被隋炀帝、唐太宗均意识到却无力解决,明末乃至民国甲申年均遭遇到,最终由毛泽东圆满解决的东北亚问题——将会不断出现并需要我们回应,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从毛泽东战略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向人民交出正确的答卷。
注:
[1]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2]《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6]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7]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二百五十二《杨嗣昌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6、5107页。
[8][清]孙承泽著、王剑英校点:《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9][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九《犬马十年遇主疏》,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12页。
[10]1932年,蒋介石手令国民党军政要员:“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4页。
[11]参见江涛:《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30页。
[12][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十,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30页。
[13][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南居益请发军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14]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论波兰问题》(1948年2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1页。
[16]《明季北略》作者计六奇在《自序》中说:“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治乱兴亡之故,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独怪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如应运弘猷,新王令典,则铺张扬励,累楮盈篇;至胜朝轶事,亡国遗闻,则削焉不录。若曰‘当苏君时,仪何敢言云耳!’愚谓天下可乱可亡,而当时行事,必不可泯。”[清]计六奇:《明季北略·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1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18]蒋经国回忆说:“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参见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9]1989年6月1日,张学良在89岁生日这天谈到治史时说:“在溪口时蒋先生就送我一本‘明儒学案’。叫我看。我本想研究清史,但明清是一体的,要知清史必先知明史。我就托人买了一大堆明史的书来看,还拿了个大盒子做卡片……”郭冠英著:《张学良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页。
[20]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为总结明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教训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发表。发表后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22][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3]李自成遇难时间说法不一,此采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9月说法,而顾诚则有5月说法,详见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2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8页。
[2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页。
[26]《流寇长编》卷四十二,崇祯四年正月甲。
[27]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页。
[28]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01页。
[29]转引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30][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备陈大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5~107页。
[31]《崇祯长编》卷二十二,崇祯二年五月庚寅。
[32]《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二月戊辰。
[33]《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乙卯。
[34]《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崇祯三年八月壬申。
[35]《流寇长编》卷四十二,崇祯四年正月甲。
[36][清]彭孙贻:《流寇志》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37]《陕西三边总督扬鹤题为布信招降事》见郑天挺等编辑《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13页)。
[38]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39]此次诈降的各部首领有50多人,名单详见《流寇长编》卷六,崇祯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0]《流寇长编》卷六,崇祯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1]顺治《新郑县志》九十二,崇祯六年十二月戊辰。
[42][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页。
[43]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44]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289页。
[45]《国榷》卷九十三,崇祯七年三月己丑。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32页。
[46]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47][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157页。
[48]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页。
[49]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
[50]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51][清]孙承泽著、王剑英校点:《春明梦余录》卷二十四《内阁·御试阁员》,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52]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神宗万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618~1620年),以辽东兵起,为此朝廷先后共增“辽饷”520万,崇祯三年( 1630年)又加165万有奇,“两共685万有奇”。后又加“勦饷”“錬饷”,先后共加1695万两,钱穆先生评论说:“正统以前 ,天下岁征共243万两,万历年初至400万两,所增殆超出七八倍。民穷财尽,为蕴乱之源。” 东西乱变共振导致的明财政捉襟见肘,迫使崇祯无力两线作战。正因此,崇祯的这一阶级和解政策也被要求严格执行。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22~823页。
[53]蒋中正著:《中国之命运》,北平时报社1946年版,第9页。
[54]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5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56][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57]樊树志著:《崇祯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
[58]“[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章》: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75页。
[59]薛牧青:《奥巴马言论在华人世界掀轩然大波》
http://www.qnck.net.cn/content/2010-05/15/content_3232167.htm。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RW6nY_LZw/。
[6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页。
[61]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62]张国焘:《我的回忆》(下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63]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页。
[6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6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页。
[66]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页。
[67]郭冠英著:《张学良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页。
[68]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69]“三韩”是指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存在于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即马韩,辰韩和弁韩,后亦指朝鲜半岛。
[70]《名人名家抗战诗词选(1932年5月~1945年9月),《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
[71]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72]《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 |
(责编:牛宁、邹雅婷)
明儒学案 明季北略 甲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