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边芹:我所见的中国,词语的篡变

2013年12月30日09:16|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当上海人觉得霞飞路(以法国远征将领的名字命名)比淮海路风光的时候,时代迷雾之下是跪下来的心。心如果跪到底了,一切都无可挽回,只能由它去化为灰烬,再期待着涅槃。

我喜欢观察城市表面的那一层,广告啊,门脸啊,店名啊,它们看起来独立于人,但无不显露人的习性、他们自己都看不见的潜意识以及难以逆转的时代走向。

我最近走在南方某城的大街上,一眼扫过去,不说满大街漂染的黄发,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都褪其本色,余下的可想而知。

预计“乌发如漆”、“青丝成雪”、“绀发垂云俱弱冠”、“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这些词句将从汉语语文中消失了;也不说上天入地躲不掉的洋面孔广告——标志、面孔、硕大无比、无处不在,卖货是次,入主为真(人面与崇拜,古人都懂的事),堪比一支直捣腹地的军团;就说店铺的名字,恐怕也比三十年代半殖民地的上海要洋化,洋化不光是西洋化,还有各种回教标志的阿拉伯化(北京连东来顺都涂成绿色写上阿拉伯文),令人不知走在一个什么文明的土地上。

店名有直接用外文的,有些小店主估计未必通晓外文,拷贝下来就贴上去了,西洋字母居多,但也有方块字:韩文,与清真有关的则直书阿拉伯文。别的国家都是外国侨民移居带进另类文字,我们是自己请进来。

我所住的这条街因为毗邻一所大学,一条街半数店铺招牌只见洋文,足见选拔出来要送进“精英”行列的年轻人之取向。大店则越“高档”的外文越多,有些大商场、购物中心整层楼不见中文。

在京城屡见此景,以为外省略有逃脱的可能,错,且大错特错,那是走得还要彻底。我曾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层徘徊,转了一圈问自己这是到了哪国?那夹在外文汪洋中的小小张斌贵纪念廊,简直是对这个时代的莫大嘲讽。

既知今日,何必当初!看看张劳模喜洋洋卖糖果的蜡像,再瞅瞅包围着他、门可罗雀的奢侈品专柜,又问自己:平民基本只看不买的百货店豪华何用?除了在中国人心里一遍遍昭示谁低谁高、谁贵谁贱,这些华丽商场还有实物广告之外的多大用途?钱从哪里来,还流向哪里。

另一些店铺和品牌看似用中文,但全都仿照外译中,似乎纯取中国名见人都矮三分。这些名词单从中文念,街头百姓不知其义,比如市中心鲜亮高楼上跃然写着:卢米埃影城。我知道取名者的用意(他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有意识我就不知道了),从法国电影发明人的名字译来,但这几个中文字放在一起,对不知背景的人却是毫无意义(百姓知不知道全世界的常识,既不是发达也不是有文化的标志。若在西方,是让他们知道的越少越好,免得心浮气燥)。

我一眼掠过,随便一捡就是一堆,诸如:阿波罗演艺厅、赛格文化广场、迪奥服装店、麦道餐馆、佐登妮发屋……无一家外国人开办,从欧洲远古传说到欧美跨国公司,全都浮名拷贝,估计谁也说不出用意。你能想像巴黎、伦敦市中心有蔡伦文化广场、成龙影城、女娲购物中心吗?中国人心胸就是这么宽(自我意识弱才宽),或者说无界,既然世界已经呈现在他的眼前——我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我的——他的拷贝式、翻印式传播传承便继续着使命,他把人家法国电影祖宗、古希腊神话都拿来了,赫然供奉着,一样地烧香礼拜。

若是西方人,拿是一点不少,只不过避人耳目,偷核心拿细节,再改头换面,把拿的事实否定得一干二净,甚至把对方抹得不存在,然后说全是自己独创。

我这些年旅法就亲眼看到他们经常偷拿中国人的创意和技巧,从养珠到制瓷,发一本护照就把中国智慧的结晶拿走了,偷得隐蔽拿得巧,只窃必窃的,重新包装,然后把被窃者抹得不存在。欧洲文明所谓断代断得六亲不认,然后回头臆造一个理想祖宗,就是这么断的。

我不是说中国人也得这么绝,但肚大能容也别供奉人家的祖宗,别把浮皮扯来披挂,自己动手覆盖自己的文明符号,改名换姓把自己撤了,然后披着覆盖自己的那层新皮,撞骗自己“一个世界一个梦想”。

有人教导他们这叫“开放的胸襟”,说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炫耀的唐朝之伟大就在“开放”,好像一个帝国是“开放”打下的。李世民还是不够前瞻,早知今天的“伟大进步”,何不当年就用胡文代替汉字,不就开放到头、进步到底、一了百了了?如此解释历史最初不知谁定下的版本,反正我逛过的大小博物馆,凡涉唐朝,繁荣强大皆与“开放”有关。这让参观中的我时常突发奇想,莫不是今人想让历史轨迹直通指定的方向,潜回唐朝修改了一连串细节,以致眼前所示不是追记过去,而是回到未来。

常识告诉我们,在近现代工业化使外部资源市场成为致富的重要因素以前,一千多年前即便已有驼峰马背上的“世界”贸易,富强也不可能直接是“开放”的产物。倒不如说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周边强,远道四围来“蹭饭”就多,一如今天欧美挡都挡不住的穷邦移民——西方文明的终结者。那次“被移民”对华夏文明的品质构成致命影响,只不过要到几百年后从宋人手上失国才彰显后果。

话说回来,还有一类店铺倒是挂谁都懂的中文招牌,却无不以“外”撑门面,什么外贸尾货、外贸单,大江南北是服装鞋帽店的,十之六七打此招牌,好像做给外国人、外国人没要或买剩的再卖中国人,也是荣耀。这与我在法国经历的正相反,那里商家千方百计要藏起非国产货的来历。

不是要“接轨”吗?至少要接对方向,不是吗?北京有电视台,专门做节目教消费者如何识别“真假”外贸货,这么设主题似乎单单制造给中国人的商品必是次货,买到的人属于吃亏上当,非得搭上“外贸”才算好货。区别事物就看你从哪里划开,与其打内外之牌,不如就以质量好坏分档,不更实在吗?何必要在事物本质之上再加戴一个外贸与否的无用概念呢?除了在民众潜意识里深植谁贵谁贱还能起到什么别的作用?

教人识别“真假”进口货的文章、广播和电视节目更是不胜枚举,从吃的到用的再到奢侈品。前不久北京某电视台报道家乐福开始专设法国进口食品柜台,看得出记者当好消息报啊,完全意识不到当年把零售业这么轻松拱手于人,真实图景正在一点点展开,零售业将从根上控制你吃什么、用什么、生产和不生产什么。

只见记者把话筒递给一中年妇女(极有可能话筒递给多人,最后选了这个女人的表态,因为对自己的心思),女人说:“当然买这种产品,家里有老有小,贵一点但放心。”如此无脑经营舆论,“外即好,内即坏”已成全民“共识”。估计很快将拉起鉴别真假进口货的正式鉴定师班子,由国家颁发证书,为这时代的荒诞建起固态化的规则和经久化的利益链,将精神的卑贱用建规立制的办法物质化,永久化这时代的昏迷。

单凭这一点,便知中国哪有什么“精英”?!没有“主人意识”的“精英”比贩夫走卒更不知自己是谁!一国之风贱与不贱,就在其上层建筑有没有“主人意识”,且与开放与否并无必然联系。“主人意识”不光能检测一个人是大智还是小聪明,也凸显一国上层建筑是否真实存在。存在则不被民风牵着走,而是引领民风。

(责编:邹雅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