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03日16:14|来源:南方日报|字号:
摘要:“没想到中国的管制比印度还松。”印度孟买大学中国研究专家Jose George感叹说,他一度认为中国大街上都是警察,但去过中国后马上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
2013年5月和10月,李克强两次会见印度总理辛格。与官方的密切接触相比,中印民间交往却并不活跃,使得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存在误解。
2013年12月23日—30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印度,记录了印度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眼里的中国。记者发现,去过中国的印度人与没有去过中国的相比,两者关于中国的印象有很大区别。很多没有去过中国的印度民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甚至对中国带着误解与偏见;而日趋紧密的经贸合作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正在消除双方认识上的误区。
记者眼中的印度
“跨越竞争搞合作”是主流观点
无须回避的是,在部分印度民众眼中,中国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记者在走访中更发现,“中印互为竞争对手”并非印度人的主流观点。在更多人看来,中印关系的未来,更多是跨越竞争,合作为主。
上世纪80年代末Sanjiv Kumar Gupta还是一名学生,但已经到过北京。“长城、天安门、烤鸭”——他至今仍印象深刻,“当年的中国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世界竞争力。”如今,作为印度知名纺织品贸易企业的负责人,Sanjiv Kumar Gupta与中国联系更加紧密,他每年都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采购纺织品卖到世界各地,他的企业每年和中国企业的贸易总额近2亿美元,他们公司在合作中获得大约10%的净利润。
孟买大学专门研究政治关系的Jose George教授的朋友们,也对中国超越印度的发展速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印度1947年独立,新中国1949年成立,两者几乎在同一起跑线,印度当时的发展水平甚至比中国高,“但1990年后,中国的发展远超印度,到底是为什么?”
与之相应的是,更多印度人看好中印关系的未来。
作为专注于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士,印度教徒报国际部主任SANDEEP DIKSHIT对中印两国的发展做过一番研究。他认为,过去十年,印度速度比较慢,原因是印度16%是制造业,50%是服务业,34%是农业,发展很不平衡。而中国是制造业强国,正好和印度互补。
“中印两国市场潜力很大,有超过25亿的消费者。”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教授更多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他乐观地表示,两国的经贸发展正处于印度独立以来最好的时期,10年前,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但在2011年已经跃升至740亿美元。
“我相信中印的双边关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狄伯杰说,尼赫鲁的“亚洲复兴”梦想和中国领导人提到的“亚洲世纪”展望正在成真,但未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印中能否友好合作,因为两国关系不仅将主导新的亚洲政治秩序,同时也将主导新的世界政治秩序。
![]() |
(责编:牛宁)
中国学研究 中国的发展 印度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