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30日07:26|来源:海外网|字号:
(唐)饰梅花妆
二、过年的禾熟味儿
春节是农历新年,又称“过年”,是汉字文化圈以及文化中国里的年,过年是个快乐的过程,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新年结束,充满了禾熟味儿的过年气氛。
“年”字,最初的含意来自农耕,对过“年”的文化价值认同,恐怕就是取决于这浓香的禾熟味儿。《尔雅》疏云: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所以“年”就成了“岁”名。
“年”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字形为上“禾”下“人”的象形字到异体字 “秊”。禾,指谷物成熟;人,指肩抗谷禾。《说文》解释“年”为“秊”,是一人负谷。《诗·周颂·丰年》有一句:丰年多黍多秊;《春秋传》解释“大有秊”,年者,取禾一熟也。意为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谷梁传》也这么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左传·桓公二年》有疏:“年训为稔。”年与稔同义。后引申年成,年成好坏,以谷物丰收与否为判断。
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于是年又是一个时间概念了。《尔雅》有记载,上三代唐尧虞舜时称一年为一载,是四时终始之意。夏朝称一年为岁,岁是木星,十二个月行一次,出自夏历夏小正。商代称一年为祀,让人联想“率民以祀神”的国家盛典。到了西周便称“年”了。这便是《尔雅》注里所说的,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終,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西周人过年,庆祝丰收的活动,主要是祭天祈年祈丰收。
西周是中国文化走向民本主义的开端,他们把民提到了神的地位,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于是,他们的政治就要看民的脸色,是面黄肌瘦还是丰懿红润,“民以食为天”,是他们政治的最高目标。尧舜时期的过年还未成规模,殷商过年活动主要是祭神、祭祖,西周的过年,在民本主义的观照下,开始了具有禾熟香味的农耕庆祝活动。
“年”的原教旨凸显出来,所以到了西周称“年”。《周礼·春官》记载了年岁序事的安排。周人很重视“年”的意义,其民生政策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依然是厚生理想的延伸。
《释名》解释“年”为“进”,进是向前的意思,人吃五谷杂粮,跟着“年”走,吃一年饭长一岁,所以年又引申为年龄的意思了,年夜饭一吃,在欣喜的期待中又长了一岁了。
“年”是农耕文明肩起来的第一个希望和梦想,有了禾,这一年人们就可以“鼓腹而游”。过年就是对希望和梦想的狂欢,在狂欢中一步步贴近厚生的理想,这理想是所有生命的基本底线。所以,传统过年的狂欢,其实,都是围绕“禾熟味儿”的延展,在享受各种禾熟的饮食中不断附加文化值。
有一首过年的民谣吟唱道:“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作揖儿。”这还是正月初一前的过年序曲,几乎每日以食为主,享受着一年劳作的“禾熟”年味儿。
其实,过年,是个反复享受禾熟香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吃腊八粥就开始了。腊,是一种祭礼,夏称“清祀”,商称“嘉平”,周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的,所以“腊”“猎”相通。岁终之际,农作物已收晒肩禾完毕,人们终于农闲了,便到野外打禽猎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叫“腊祭”。南北朝时,腊祭节共识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后,人们就开备置大量的吃货,准备过年了。
最有说服力的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小年”,是家家祭灶的日子。祭灶,灶就要有神位,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尊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饮食,吃喝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灶王爷当然是司命的保护神了。
除了年夜饭,正月初一以后,许多地方还保留了为谷子过生日的习俗,正月初三这一天祝祭祈年,以禁食为米饭庆生。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初八,祈求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这一年就是丰年,反之歉年。
过年,是人以饮食的形式与禾熟的联欢。
(责编:牛宁)
春节 农耕文明 南朝梁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