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4月21日14:34|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身边不少外国朋友都这样说过:你们中国人完全可以用美食征服世界!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吃货们”的呼喊下,终于在4月18日拉开大幕。依旧是第一季熟悉的解说、背影音乐及剪辑手法,还有让人口水横飞的各种美食。
初次听闻“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东西还是在微博上,当时我还在英国读书。等到有机会在youtube上看到这个节目完整版的时候,这个词组已经在地球那边的祖国红得发紫了。倒不是传播得慢,而是它火得太快。
出来一年的时间里,再难的事都忍着没哭过;可当那些热腾腾的馍馍配上中国风的乐曲一齐袭击我的五官与五脏时,却不知怎的就湿了眼眶:有委屈,有想念,更有骄傲。这种复杂的情绪或许只有出过国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时候就一种感觉:国外再好的人文环境对我也毫无吸引力,中国才是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国饭菜把我养大。
在小小“崇洋”心理作祟下,出国前的我很向往那种天天面包加牛排的日子。可真的来到岛国之后,面包没吃两天就咽不下去了——所有面包都是一个味儿;牛排也吃不下去了,做不熟不说还充斥着一股腥膻味,加什么酱料都去不掉;最最怀念的青菜却只有3、4种,而且价钱堪比鸡肉......在youtube上看完《舌尖》后,我身边有朋友立马制作了“舌尖上的英国”:在这个国家的中心伦敦,人民比较喜欢吃fish and chips(炸鱼和薯条);而在中部的曼城,人们还是喜欢fish and chips;但是在遥远的爱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欢被油炸过的fish and chips。这番调侃在facebook(脸书)和twitter(推特)上广为流传,甚至比原版《舌尖》还让人回味无穷。
国内小伙伴对《舌尖》的最大感受可能是一些美食地域的差异,甚至各种“争论”。可对于当时飘荡在海外的我们来说,无论哪里的食物,无论谁出场几分钟或者遗落了谁,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来自祖国的味道”。旁白中反反复复提到“中国饮食”、“中国文化”,对比号称“食物只能用simple(简单)来形容”的英国,我没法不为自己来自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而深感自豪。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片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曾设想:假如我是外国人,看完这个纪录片,会不会特别憧憬来到这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们,有幸品尝当地的美食?
于是我把《舌尖》推荐给我当时的导师,和他简单讲述了片子的主旨与内容,这位来自委内瑞拉的大叔很开心,他和我说他一直都知道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但仍然惊讶于一块豆腐竟然有这么多种做法。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与Discovery(探索)媲美,却没有英文版,无法让全世界都看得见。
身边不少外国朋友都这样说过:你们中国人完全可以用美食征服世界!这句话不假,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会有中餐馆的踪迹。虽然都是小买卖,没法形成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品牌效应,但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对外国人来说,宫保鸡丁和饺子都一样——“中国食物”。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餐馆往往只有食物本身,很少有文化。我真的怕,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吃过中餐,却愈发容易忽略每一道食物背后意味更深远的中国文化,而这,才是中国美食的精髓所在。
记得踏上回国的飞机前,我在曼城机场的星巴克和为我送别的西班牙朋友说:一定要来中国,你会知道比宫保鸡丁好吃的中国菜还有很多。她当时这样回答我:
“认识你真好,否则我可能永远不知道中国除了面条饺子还有那么多美食。”
□文/牛宁
(责编: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