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原创评论>> 正文

海外网:高考加分,公平与效率的跷跷板

2014-05-27 06:51: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与其在“一刀切”的高考中加入各种“多元”内容破坏公平,不如把“多元评价”的权力交给招生学校。

高考品德加分是否会有损公平?

  2014年高考在即,截至目前,31个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主要的变化是“加分”政策有较大调整,体育特长和奥赛等项目,或缩减,或降低分值,或取消保送资格;而有13个省市区的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京、浙、川三地奖励则达到20分。对于每分必争的高考来说,20分显然不是小数目,这一加分政策毫无意外地引起了媒体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品德加分”恐成新时代的“察孝廉”

  《广州日报》发表的时评《高考“品德加分” 执行需加点谨慎》说出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虽然制定加分政策初衷是好的,而执行中要保证不跑偏何其难也。”这篇评论从腐败的角度举例说:“据中青报报道,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重庆近5个考生中曾经就1有人获加分,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在辽宁有的考生以”篮球类二级运动员“加分,实际却没怎么摸过篮球……”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论也比较“谨慎”,只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一,听取公众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科学性可行性,对各地加分的标准再审查;其二,加强对加分工作信息公开的力度。

  光明网发表的一篇评论则直接将此项加分和汉代的“察孝廉”一事联系在一起:“更何况,‘举孝廉,父别居’的历史故事已经告诉我们,选出来的道德楷模未必名副其实。国人在弄虚作假上向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办法,为了现实利益,制造事迹、表演高尚的‘品德秀’想必将在各地上演。”

  “察孝廉”这个梗在微博上更是被网友反复拿来说事儿:

  @俊艾aqua:汉代试图以推荐考察形式选拔人才,结果是“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隋唐以科举实现考试面前的相对平等。

  @大耳朵猫找东西:好奇到时历史教科书又会如何讲“举孝廉”和“中正品”?

  @战争史研究WHS:汉末的举孝廉,曹魏的九品中正,果然是为两晋的门阀政治迅速铺平了道路啊。

  当然,还有人提出,想要“父别居”也得必须是土豪:

  @虬髯客-鱼肠:举孝廉,父别居,说明家里起码有两套房子。我们这种穷逼是没机会了。

  刨除可能产生的腐败、寻租,也还有别的潜在问题。《新京报》刊载评论《“思想品德”高考加分,怎么加?》。据署名,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教师,他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见解:“以我在中学工作的经验,那些正直善良,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在学生中有威信的学生,未必是学校行政方面愿意肯定、表彰的人物。……总之,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优秀学生,不一定能得到学校的推荐。校方有可能推荐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多年来,‘省市优秀学生干部’‘省市三好生’,有许多是比较平庸但很‘听话’、‘能配合学校’的学生。”由此看来,品德加分在实践中是否真的有利于那些品德格外突出的学生,也令人存疑。

  “高考公平”与“多元化”的矛盾难解

  其实,关于高考改革方案的规划,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向社会透露出来,除了“思想品德”加分以外,还有英语一年多考、分值降低等等。伴随着每一种改革尝试,都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西安的《华商晨报》文章《品德加分高考加分制的“补丁”》试图从加分的本质去探讨:“一个不靠谱的加分走了,另一个不靠谱的加分又来,症结何在?……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认为高考太过死板,以至于很多优秀的人才被遗漏了,于是就用加分来给这个制度打补丁。”但是作者认为,眼下,“补丁”无疑起到了副作用,特别是影响了公平,这才是各种加分制度的问题根源:“加分制度可以有,但其存在前提应该是维护公平。追求效率的加分制度非但不能让高考制度更优化,高考的公平性反倒会被它的一身补丁所累。

  著名的教育专家和时评人熊丙奇对思想品德加分,倒并不如其他作者那么担忧:“在加分调整中,‘德育’加分被重视,这其实只有象征意义,而且,通过政府认定的德育加分,会不会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问题,还需要观察,如果出现,德育加分,就变成很不道德的事……”。

  不过,他的观点是建立在“招考分离”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主张之上的:“高考加分最初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特长发展,但由于高考录取实行单一分数评价,因此加分演变为加分教育,在取消加分之后,应该建立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加分项目纳入多元评价中。”

  相比一些评论“只破不立”,熊丙奇对高考改革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他指出,与其在“一刀切”的高考中加入各种“多元”内容破坏公平,不如把“多元评价”的权力交给招生学校,这才是更符合逻辑的考虑:“从落实学校自主权出发,应该由学校来认可是否接受这一加分,大学的招生首要考虑的学术和教育标准,而非其他标准,这可成为大学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而不能加在总分上,要求学校必须认可。”

  《成都商报》评论员曾茜的论述可能更直接一些:“在高校充分竞争中,最懂得教育的高校自然会依据自身学校定位确定招什么样的学生。……当考生和高校之间实现更多的双向选择,特长生和特殊贡献者的真正价值才会得到保护,高考的价值也才会得到遵循。”(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邱天人、邹雅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物业拉铁丝网阻止广场舞却遭舞迷剪断(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英姿迷人

媒体盘点中国山寨版全球“著名建筑”(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