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党报评论】官员财产公示:总得走进深水区

2014-08-12 15:25: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面对腐败阻力、社会压力、改革动力,正需要为反腐打开更多政策突破口,寻找更多制度落脚点

  【人民时评】有效公开还得打好改革牌

 

  “对拟提职考察人选的收入、投资、汽车、住房和婚姻状况、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逐步扩大公开范围。”日前,哈尔滨市委《关于建立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机制的实施意见》甫一出台,就引来广泛关注。

  哈尔滨的新规,可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落实。在谈及“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时,全会《决定》明确表示,要“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为建立这一备受关注的制度,提供了顶层设计,规划了实现路径。

  公开领导干部的有关事项,被认为是反腐败的利器,对于反腐败的防线前置,有着重要意义。从2009年起,就陆续有地方试水探路。从新疆阿勒泰在全国首次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到近期江西赣州试点公开新任用科级及以下纪检干部财产,公开的方式、范围都在不断调整完善之中。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全面铺开,更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重要举措。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此次哈尔滨的实施意见,也是把公开对象锁定在“拟提职考察人选”,把公开范围限制于“一定范围内”,这无疑有利于减少阻力、收到实效,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改革观。这样的尝试,应该能为下一步的探索积累有益的经验。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在反腐败上保持着高压态势,打虎拍蝇毫不留情,速度、深度、广度前所未有,这让社会各界对反腐败的呼声更高、期望更大。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腐败阻力、社会压力、改革动力的“三叠浪”中,正需要为反腐打开更多的政策突破口,寻找更多的制度落脚点。这关系着改革前途、国家命运,可谓至关重要。

  回顾5年多来领导干部财产公开走过的探索之路,虽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尚不显著。的确,作为权力的“防腐剂”,财产公开无疑是给领导干部带上了一个紧箍。对于让人“不舒服”的改革,肯定会有抵触情绪,遭遇“见招拆招”。不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的改革,考验着各地破除障碍的智慧、壮士断腕的勇气、胸怀大局的胸襟。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反腐逐渐进入深水区,各种贪腐行为会更加隐蔽,反腐败斗争的难度和阻力也会更大。然而,反腐败没有禁区,严惩腐败更是民心所向。继续打好这场攻坚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仍是根本思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财产公示在内的一系列规范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唯有“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好了反腐“改革牌”,才能让廉洁清风与改革新风互相激荡,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文/吕晓勋)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领导干部 改革动力 见招拆招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咨询|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