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国内>> 正文

被免官员起复有“规律”更要有“规矩”

2014-08-13 09:54:29|来源:广州日报|字号:

被免官员复出再次受到舆论关注。据悉,梳理2008年以来,引起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85名官员被免,29人起复,占比达34.12%。相关专家受访时认为,即便三成被免官员起复,也比例偏高,有损“免职”的威慑力。(8月12日《新京报》)

被免官员起复现象这几年来多次引起舆论关注和热议。尽管舆论对此现象质疑、批评很多,但并没有成为被免官员复出的阻力。如今,我们大概能看到被免官员复出的一些“规律”。

比如说,因突发事件被免职的官员,起复相隔时间多则一年以上,短则半年左右,且起复后的职位一般与原岗位平级。再比如说,因生活作风被免职的官员,则无人传出起复消息。

涉“不雅视频”者无人复出,表明复出是有底线的。但是,某些官员起复相隔时间半年左右,应该是违规的。因为对于被免职官员,《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由于没有专门的制度规范被免官员起复过程,所以,目前形成的规律其实是官场的不成文规则。笔者以为,官员起复有“规律”固然方便了舆论监督,但更需要刚性的“规矩”去约束。

谁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官员也不例外,问题是,究竟哪些官员犯错误后可以复出哪些又不能,复出后担任什么职务,在制度上要有明确细致的“红线”;即便某些官员具备复出的条件,但复出的程序是什么,也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明确。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中都过于简单、模糊,不足以有效规范被免官员起复。尽管最近几起官员降级案例,被认为是防止被免官员起复的有效办法,但很显然,官员被免职与被降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惩罚,降级并不是遏制被免官员起复的解药。

要想防止某些被免官员“带病起复”,无疑,需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免职”做出明确定性,防止“免职”变成临时“挡箭牌”;二是对被免职官员在免职期间要有跟踪监督机制;三是对官员起复要设置详细的前提条件,满足条件才可以起复;四是明确官员复出后的任职范围;五是明确被免官员起复的具体程序,要透明并征求民意,接受监督。

不但要给被免官员起复立“规矩”,而且“规矩”出台前要征求社会意见,因为无论是官员被免职,还是免职后起复,都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与其在事后被舆论质疑,不如在事前把民意“文章”做足。

作者:张海英

(责编:于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起复 规律 官员 规矩 红线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咨询|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