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国内>> 正文

语文“瘦身”从古诗开始?

2014-08-27 09:29:24|来源:燕赵都市报|字号: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在中国,语文课本的变化、高考作文的转身,往往都能成为社会话题。这大概既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耕读传统,更重要的是,也许我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达成一种共识:汉语言文字,就像时下的道德议题一样,早已令人百感纠结。这份纠结,是“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纾解不了的,也是渐次回温的全民阅读率安抚不了的。就像上海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其实离更多人很远,但各持己见的时候,好像它就是居家的柴米油盐。

小学语文教材“瘦身”从古诗开始,此番举措,合适吗?所谓的担心,无非是些很古老的文学逻辑:譬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譬如“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看来,诗文都抛弃了,这也算是数典忘祖了。不过,很少有人细究一下,“书读百遍”,当真就真义了然吗?再说了,教材里少了几首诗歌,并不代表教辅里就没了,文学欣赏课里就一并删了,更不代表家长的手机APP里也消失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诗文阅读传统与趣味,如果全部承载在几页薄薄的教材书册上,这是何其荒唐而悖谬的事情?

语文教材亦如这个年代,总是要向改革寻找生力。经济都能进入“新常态”,因时而变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理由因循守旧呢?要不要删除古诗,或者怎么去删除,这是个千人千面的议题。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语文教材,不能太端着架子,总要有点血气、有点温度。就像作家叶开在日前的“语文教育路在何方”论坛上说的,“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是有不少无趣的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阅读的动物题材小说却一篇都没有”。有什么,没有什么,不能任由教材设计者闭门造车。二是社会对语文改革,还是要多点宽容与理解。语文教育,也是百花齐放,自然就要容得下百家争鸣。这是很吊诡的一件事:你删了古诗,有人说“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你要是不删,又说课本太厚,为什么不减负———那么,教育部门该往左还是向右?有一点是肯定的:语文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谁也不能指望一个学期的课本包罗万象,更不能指望几篇课文奠定一个人一生的语文素养。

客观而言,社会对语文细节的关注,自当辩证观之:一方面,母语教育本就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往大处说,“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自然需要叩问本心;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另一方面,这种过度关注,恰恰也是“语文教育社会化”孱弱的印证。家庭没有读诗与朗诵的习惯,社区没有看书与分享的空间,剩下的,唯有指望学校语文教育“铁肩挑道义”,这恰恰是语文教材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根源。

有人说,时代需要滋养性灵的语文。古诗的来来去去、现代文的删删改改,总是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理性,语文改革才能真正贴近过去与将来,才能懂得因循真善美而思考与发声。

作者:邓海建

(责编:于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语文教育 古诗 瘦身 语文素养 新闻晨报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北京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