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5 06:4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世界各国、各地区碳排放量份额的变化,大体上反映了世界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而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
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峰会全会上发表题为《凝聚共识 落实行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讲话,指出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在这次峰会召开前夕,一些西方媒体刊文称,目前中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了欧盟,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很大影响。且不论其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如果因此要求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很大的责任,甚至将中国看成全球变暖趋势出现、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则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
西方在对碳排放量进行统计时,将一国为别国的消费者生产的消费品和为别国工厂生产的中间阶段产品所排放的碳,计入生产者的碳排放量总量。这对中国这样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来说是很不利的。
世界各国、各地区碳排放量份额的变化,大体上反映了世界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而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多项工业品不仅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产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中国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进口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能源和资源。
相反,欧盟在冷战结束后一直存在“去工业化”趋势,这一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加速,欧洲很多地区正在恢复田园牧歌的景象,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云集的一个大博物馆。欧盟能够依赖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保持较高生活水平,是与它能从中国进口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以及逐步富裕的中国人在欧洲的旅游业、教育业和奢侈品制造业的大量消费密切相关的。
目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上有约三分之二的国家以中国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包括与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日本,也包括和中国相距万里的巴西。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居民追求生活便利和享受而造成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居民为实现温饱而出口本国资源、进口中国消费品而造成的碳排放,最终都被算到中国的头上。
其实,中国已经为节能减排做出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这是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28.5%。此外,很多专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被严重低估,大量经济活动并未列入统计(例如中国只统计“规模以上”工业,很多企业也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如果按照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计算,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会更低,对世界减排事业的贡献会更大。
总之,世界工业生产仍然在向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数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的中国集中,这一趋势在今后20年不会消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提供商品和服务,改善着世界几十亿人的生活。任何关于碳排放总量和份额的讨论,都不应该忽视这一客观现实。
(孙力舟,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气候变化峰会 中国 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