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06:42: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将北京亚运与仁川亚运一对比,其中差异一目了然。其实,国人对亚运会的热情早已逐渐降温,2010年广州亚运会尽管在中国举行,关注度也不算高。时隔四年的仁川亚运被国人冷落,似乎并不让人过于讶异。 |
仁川亚运会激战方酣。中国金牌数一骑绝尘,勇猛势头不减。不过,如果把仁川亚运会比作一场正在上演的大剧,它似乎有些尴尬和失落。这是源于亚运会的叫好不叫座,比如有多少人知道哪名选手为中国夺得首冠?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目前获得了多少金牌和总奖牌数?又有多少人对每天的赛事安排了如指掌,并抽空关注相关比赛?
遥想24年的北京亚运会,举国支持举国关注。“今天你捐了没有?”,一度成为彼时的流行语。为了举办北京亚运会,全国数千万人慷慨解囊,共捐款2.7亿元,占全部投入的1/10;一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旋律至今在耳畔响起,可谓经久不衰;亚运会吉祥物为熊猫“盼盼”,已成不朽而寓意深刻的象征……
将北京亚运与仁川亚运一对比,其中差异一目了然。其实,国人对亚运会的热情早已逐渐降温,2010年广州亚运会尽管在中国举行,关注度也不算高。时隔四年的仁川亚运被国人冷落,似乎并不让人过于讶异。
究其因,这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熟。近年来,中国频繁举办世界级赛事:2008年北京奥运,无与伦比;前不久的南京青奥会,光彩照人……试想,连世界最顶级的奥运会都举办过,又已举办过两届亚运会,自然有过尽千帆、斜晖脉脉的淡然,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理定位。比如北京、张家口正在申办的冬奥会,如果成功,依然能凝敛国人热情,毕竟中国从未举办过冬奥会。这种突破,对中国体育是件大事;对中国人的好奇与关注度,也是一次难得的冶炼。李娜首次获得女子网坛大满贯冠军,为何让国人乃至亚洲人欢呼雀跃?因为她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网坛的地位,在一项被欧美人统治了近百年的运动中,她的一席之位让中国骄傲也让亚洲骄傲。也许关注李娜退役的国人比关注仁川亚运的人还多,道理正在于此。
究其因,这是开放社会带来的从容。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中国改革开放不过十余年,国力不是甚强,但拥抱世界的渴望蓬勃兴起。邓小平在视察亚运会场馆时,十分幽默地表达了他的赞许:“都说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很圆嘛。”从参加国际大赛到举办国际大赛,当时的中国对外希望借举办亚运扩大开放,在国际上重新树立大国形象;对内则希望以此为抓手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国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事实证明,效果全方位达到了,北京亚运既是体育盛事,也是开放里程碑。而当中国社会不断开放,面对“大场面”国人也就见怪不怪,对大型体育赛事也是更加天高云淡。
更关键的是,从上到下,国人对竞技体育的认识更清楚了,对全民体育也抱有更高期待。竞技体育是力与美的结果,无论亚运还是奥运,无论网球四大满贯还是足球世界杯,世人欣赏的是过程,也是竞技结果。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那么以奖牌论英雄,而是更多地关注全民体育,关注个体运动。比如最近长跑的兴起,马拉松比赛的星罗棋布;再比如巴西世界杯,尽管中国是看客,但无论解说员还是媒体都在羡慕足球发达国家的运动场所——根据新华社的调查,在巴西,沙滩足球场随处可见,即便土地昂贵的日本东京,也有大量免费足球场……
犹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金牌数创造历史,力压俄罗斯跃居世界第二。在举国欢庆之际,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袁伟民直言,目前中国还不是一个体育强国,这不仅是竞技体育方面的较量,还包括国民身体素质、体育的消费水平和锻炼意识,当然还有我们才刚刚起步的体育产业。整整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对奖牌与排行淡然不少,对国民身体素质却更有追求了。
仁川亚运被冷落,并非坏事。但愿从冷落中,我们能够重新思考体育的本质,向当前的生存处境发问,以更好地强身健体,强国富民。
(王石川,媒体评论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亚运会 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