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06:51: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截至10月9日,全国已有21个省份发布了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调整指导线的地区数量超过去年,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政府建议工资增幅平均为12.4%,有所回调。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工资标准”、“集体协商”,总有些“市场派”感觉不爽,喊话称最低工资标准“反市场”,是政府的“不当干预”。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工资那些事儿,且听评论员娓娓道来。
最低工资,不反市场规律
其实,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并且逐步上调,是市场经济体的通例。比如,在台湾地区,今年8月宣布将最低月薪调涨为20008新台币(约合4000元人民币),最低时薪调涨为120新台币(约合24元人民币),近年来共5次调高最低工资。肚子里有点洋墨水,言必称希腊的经济学家们,怎么忘了这茬?
强制性搞最低工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避免两极分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是市场经济绕不过的缺陷。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远超国际警戒线,更远超不少资本主义国家。连西方国家都不敢忽视的劳工权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反倒成了绊脚石?
贫富分化,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马克思在描述经济危机时,形象地指出,“市场比生产扩大得慢”,资本“是以扩大了的规模把自己再生产出来,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个螺旋形”。说白了,工人的工资直接决定消费、决定市场,被企业家拿走的那份越多,市场的购买力越低,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就此种下了泡沫。
而这一切,市场不会自动校正。
均衡贫富,更利市场运行
正因此,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关键一条就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因为,只有工资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最底层收入的增进,才能带动全社会消费的提升,进而拉动企业生产开足马力,带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
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家,千万别把最低工资标准当成本、当负担。想想看,你生产出来面包、啤酒,手机、汽车,如果没人买,企业靠什么过活?如果不给工人工资合理增进,大家又拿什么来买?终究不能所有人都玩奢侈品、房地产的游戏吧!换个角度来看,“买卖畅通”是收益、更是福分。
现实中,执行难,不止最低工资,还有女职工的产假,带薪休假。这从在商言商的角度,多少可以理解。但是,一方面,这些社会普遍福利,事实上都起着促进消费、拉动生产的作用;另一方面,之所以大多通过法律的面貌呈现,也是担心个人的私心,妨碍社会的公益、市场的平稳运行。
其实,最低工资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建国初年。65年前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中的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劳资两利的原则,要求“人民政府应按照各地各业情况规定最低工资”。看到了吧,最低工资属于共和国的立国之本,万万不可小觑。
相信市场,但别迷信市场
反对最低工资的人,不只认为平添了企业成本,还觉得这违背了市场的契约自由。这种自由,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资本雇佣劳动,天然处于优势的地位。法治的设定、政府的干预,本质上是将不公平的天平拉回原位。再比如,激烈讨论过的“自带酒水”、“霸王条款”,基本同理——相信市场的伟力,相信它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迷信,走向商品拜物教的另一极端。
否则,简政放权到了极端,契约平等到了极限,美国、欧洲为何仍然走不出金融危机的雾霾?政府该管的事情,不能大撒把。这个道理,不只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矫正,往深了说,还是一个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梦,说到底,是个共同富裕的梦。梦的实现,离不开居民收入翻番的有力支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过大,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财富总量增长了GDP的大蛋糕(增长了156倍),大致分三块:一块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14倍),一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8倍),而剩下的一块就是资本的收入——不用太复杂的计算,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一目了然吧?(文/周人杰)
(本文为“金台二号”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关于经济走势、时政局势及其它热点话题,金台二号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