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08:04:29|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1月14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 11月12日至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出席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值得注意地是,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中国总理首次访缅。
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邻国,缅甸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在缅甸日益增多的投资、中国对缅甸战略地位的看重,以及缅甸对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使得中缅关系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媒体曾称缅甸为中国的卫星国。
2010年10月,被软禁20年的缅甸民主运动领导人昂山素姬获释,当年11月,缅甸举行20年来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吴登盛当选。新政府上台后,推出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被认为“完成从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过渡”。
此后,缅甸政府的改革进程突然加快。缅甸政府不仅与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举行会谈,还释放政治犯、放松媒体管制、重新制定选举与劳工法、允许民众和平示威游行、与少数民族和谈。
对于缅甸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中国加强了与缅甸新政府的接触。2011年5月,应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缅甸总统吴登盛访华,中缅宣布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即使面对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的外交决策者依然有信心继续保持与缅甸的密切关系。
但是同年9月,缅甸政府单方面暂停中国在缅密松大坝项目,使得中缅关系受到影响。分析人士认为,密松大坝事件显示出中缅关系在经过快速发展之后,也出现一些问题。这既包括缅甸对于中国在缅影响力快速提升的担忧,也包括中国在缅投资的生态破坏等。密松大坝事件之后,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其对缅政策。
2013年6月,中缅签署《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安全、国际和地区事务等各领域,成为指导未来中缅关系发展的路线图。这一协议的签署既表明中国依然看重缅甸的战略地位,也显示出缅甸对中国仍然存在诸多依赖。
2014年6月,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缅甸总统吴登盛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加强友好关系。此次李克强访问缅甸,再次表明中国新领导层仍然看重缅甸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这种地位并没有随着密松大坝事件以及美国、日本、印度与缅甸关系的改善而减弱。
事实上,在近年来中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日本以及印度与缅甸改善关系成为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日印改善与缅甸的关系是出于削弱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考虑。尽管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缅甸对中国的依赖却是美日印不可替代的。
一方面,作为邻国,缅甸必须谨慎处理中缅关系。不管是现政府,还是民主运动领导人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恶化与中国的关系对于缅甸并无益处。近日,有消息称缅甸民主运动力量领导人昂山素季近期将访华,这表明即便是民主运动力量也必须考虑到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并且,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中,缅甸也将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扮演积极角色。
另一方面,美日改善与缅甸的关系的动力能否持续仍存疑问。并且缅甸也必须为拉近与美日的关系付出代价。对于美日而言,缅甸持续性的、有成效的民主化进程是美日改善与缅甸关系的前提条件。
总体而言,尽管面临缅甸国内政局复杂以及域外国家对缅甸施加影响的严峻形势,中国依然没有减弱对缅甸战略重要性的认知。不仅如此,中国新领导层还尝试通过一系列地区合作计划吸引缅甸融入其中。这远比美国的口头承诺以及日本的资金援助更具吸引力。
缅甸 李克强 战略利益 东亚合作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