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4 07:37:55|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2月4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 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外交风格发生了变化。周边邻国怎么看?东亚论坛日前发表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尼夫·赫拉什(Niv Horesh)及澳洲天主教大学艾米丽·卡瓦拉斯基(Emilian Kavalski)的文章认为,北京在双边和区域互动中以规范和历史而论,不以规则为前提。亚洲可能转变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也可能选择与美国同盟对付中国。文章编译如下:
2013年6月,习近平和彭丽媛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访问。走下舷梯时,人们无法忽略彭丽媛的青绿色着装和习近平的领带。这标志着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手法的转折。
这种自信放到其他国家的第一夫妇身上也许不那么值得注意。可能因为江青,中国的第一夫人一直都避开风头。相对习近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公开亮相都比较单调。
习近平和彭丽媛的亮相,是中国越发自信的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象征。白鲁恂(Lucian Pye,美国著名汉学家,译注)在1998年曾经尖刻的表示,身份的危机会削弱东亚国家的全球领导。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柏林墙倒塌十年后,白鲁恂认为,中国和日本都无法跳出自身的偏狭和文化上的内消(self-absorption),找到一种合适的世界表达模式,用于拟造不同的东亚世界秩序。
其后十年,中国的国家建设大步向前,成为影响力挑战美国的超级强国,已不再是小说或大胆的假设。从基辛格到奥巴马,我们深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绝大多数的政策制定者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然而中国的亚洲邻国如何看待中国实力的增强?评论人士注意到,北京在双边和区域互动中不以规则为前提,而是以规范和历史关系行事。
亚洲国家如何应对中国的关系治理“新品牌”?其他亚洲国家如何看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手法?亚洲思想家在塑造当地公众舆论上扮演关键角色。我们可以追踪区域内地缘政治的状况、报纸的头条、领土争议产生的副产品等,但仍然难以获得亚洲舆论对中国的细节图像。而中国能否抢走美国的风头取决于是否能获得区域内的支持。十年后,亚洲的生产总值可能占世界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一直没有交到朋友。韩国是中等强国中,中国唯一能够靠近的。然而,这是也韩国精细的权衡了靠近中国会给长期的美韩同盟带来什么影响后得出的。
亚洲如何应对中国越来越自信的手法呢?这是中国在寻求区域领导权还是软实力的投射?这是中国对全球主导权的新叙事,还是中国要让国际体系更好?
两种都有可能是亚洲国家的反应。也许我们可以见证泛亚地区西方中心视角的转变,它们也可能选择与美国同盟,对冲越来越自信的中国。
冷战结束之后,评论家在思考西方的思想会蔓延至何处。如今,讨论的是中国的思想会到达何方。
外交 Lucian 中国的崛起 彭丽媛 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