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评外评】高考作文题的“远”与“近”

2015-06-09 09:30:39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20150607104102314_small.jpg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以往高考期间的热门话题主要有二:高考改革,以及高考作文。可能是由于缺乏标志性事件,今年关于异地高考等公平话题意外冷场,取而代之的是高考替考相关新闻。但高考作文话题热度依旧,“吐槽”是不变的主旋律。

关于这道几十年来分数最多的“大题”,《京华时报》认为,高考试卷题目,自由发挥程度最高的就是作文题。再加上评卷老师虽有标准,对人们来讲,褒贬却更多凭借的是个人感觉。因此,高考作文题自然容易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一组据称是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会试题在微博上流传,其中所涉尽是国家治乱方略、各国政策得失。另一组前几年就已经流传开的“法国高考作文题”,文科涉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社会科涉及知名社会学者汉娜·阿伦特,理科涉及笛卡尔,并且每一组题都要求讨论政治、社会相关的哲学问题。

自从“材料作文”取代“命题作文”,高考命题选择似乎始终给人以“不着边际”的印象。与上述这些例子相比,诸如“丝瓜藤和肉豆须”、“蝴蝶翅膀颜色”何止虚无缥缈,甚至已经和人们常常吐槽的心灵鸡汤接轨。前几年网上甚为流行“高考零分作文”写作恐怕也是诞生于此。

对此,专栏作家刘远举的解释是,对于缺乏阅读量与阅读广度的国内高中生,出题者要在题目中构建学生能够绝对理解的思辨,就必然只有在少数的介绍材料中,用短短几百个字给定条件与逻辑,构建出一个思辨框架。思辨的框架极为简单,恰好符合了心灵鸡汤的本质。

其实“心灵鸡汤化”也不尽然,如今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一名女子向交警举报其父在高速开车打电话,要求对其中任何一人写一封信。其中可能涉及的“亲亲相隐”的讨论,绝不缺乏社会和人文深度。更为离奇的是,此题与现实产生了二重交叉,一些不如意的考生,当晚“人肉”到了这名当事女子的微博,在评论席加以辱骂来发泄情绪。

尽管未如预料,但现实影响考题,考题反过来影响现实的循环至少暂时成立了。实际上,即便是心灵鸡汤,谁说就不是来自社会,又不会在未来影响社会呢?否则汪国真作品这样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心灵鸡汤”,又如何影响了一代人?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考生们是否认真对待考题企图构建的思辨,而非纯粹应付考试?

《北京青年报》一位评论作者就指出,当今的“材料作文”仍然太像“命题作文”,给了太多“套作”的空间。然而只要真正了解中国考试的人恐怕都明白,从语文到英语,从高考作文到GRE、托福,模板化写作一直是中国考试作文常态。只不过,在自选角度的材料作文下,套用不同模板的空间加大了,稍稍提高了“难度”。毕竟,大多数考生不愿意面对自由发挥甚至出奇制胜的不确定性,套用模板降低风险,必然是主流选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题目与社会生活的“远近”不那么重要,再“接地气”的题目也可能在保守止损的分数策略下远离生活。作为应试教育的集大成者,高考的任何突破性命题,最终都会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被考生解读。要解开这个死局,只能从高考改革慢慢开始。(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牛宁

关键词:作文题,高考作文,高考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