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适者生存的价值观取向其实片名就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相对于《北京爱情故事》、《奋斗》这样为故事抹上一层奋斗外衣,最后却发现成功和奋斗没一毛钱关系的剧集,它更直接,或者说,更现实。
这种现实似乎是来源于生活,因为当一个社会流行着成功学,我们都无法假装说自己有多阳春白雪,在内心里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接受着潘芸和赵小亮的价值观。
可正因为如此,《北上广》可以成为现象剧,但难以成为经典剧。因为当一部剧集成为经典的时候,它必然代表了社会大众在某个阶段普遍的价值选择。《北上广》不是。
向“良心”剧转型,都市剧应该拍出一个好社会。
似乎近期的每一部大热都市剧,都能给观众一个集体吐槽的理由。
《北上广》之前,同样在浙江卫视播放的都市偶像剧《克拉恋人》,在创造高收视的同时,同样因为剧集传递出的奇葩价值观被一些观众吐槽:难道瘦就是最大的正能量?还让不让胖子们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国产都市剧到底应该怎么拍?难道一定要把故事拍成“奇葩”才能取悦观众吗?观众就真的这么重口味?答案或许并不是这样。
在那些年TVB为我们留下的都市剧经典中,无论拍的是重案组的阿sir,冲上云霄的机师,还是律师、厨师、社工、教师、医生,带给观众更多的都是一种专业之美。剧集没有多少重口味,不会时时刻刻开撕,可你能说那些经典的故事、完整的人物塑造、严谨的制作不足以留住观众吗?
都市剧拍到最后,其实拍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它所照见的,同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如果说都市剧映照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你希望后代看到他们的祖辈是《冲上云霄》里生死时刻将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飞机师,还是《北上广》里的潘芸和赵小亮?
当《琅琊榜》带领国产古装剧向制作层面的良心剧转型,我更期待的是,国产都市剧也能完成向心灵层面的“良心剧”转型,都市剧也需要社会正能量。
《北上广》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潘芸顶下被她抢走单子的好友的房子后,对赵小亮说:“我还要给她下刀子,我要一劳永逸地买下她的原谅。”
当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剧中人这样的考量不“高明”。可是如果国产都市剧中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干,我们恐怕很难说剧集外的社会是个好社会。
“在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里,在这美好的世界里,让我们善待他人。”这是瑞布罗伊宁对世人的告诫。或许北上广真的不相信眼泪,可是在这个适者生存、强者为王的北上广,我依然期待着,在故事中看到一个相信眼泪、善待他人的更美好的世界。(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责编: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