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无奈重回小作坊
不间断的黑心食品消息打懵了过小日子的老百姓,如果知名品牌、大型超市、有品质保证徽章的商品都会出问题,消费者无所适从,不少人选择回到外婆的年代,相信巷子深处老邻居的小作坊。
黑心食品令一些没落的传统行业红火起来,比如制油作坊。彰化芬园乡有一家老油行,传了60多年到了第三代手中,随着超市和便利店的兴起,再加上种花生的越来越少,10多年油行的顾客就剩下左邻右舍,经常一整天没有一个人上门,收1000元(新台币)都稀罕。2013年台湾爆出大统假油案,油行就开始兴旺起来,先是老街坊来抢购,然后有新顾客上门,3天内将库存一扫而空。还不断有人打电话询问:“你们的花生油有花生吗?”“你们是真油吧?”店主啼笑皆非。现在,每天上午还没开门就有人在门口等油,榨油时一有香味飘出,邻居就会来问:“是不是有油可买了?”本来打算放弃油行去澳洲打工的年轻店主感慨:“爸妈坚持的好油,终于在食品危机中被人看到。”
另一家老油行一直做代工榨油的生意,俗称“油车间”,业者表示,虽然假油、馊水油事件已经过去了,但至今自带花生来加工油的顾客还是不少,“没想到食安风暴翻转了老油行的命运”。
但传统制作的小作坊毕竟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逃不过的课题。(记者 陈晓星)
欢迎关注“港台腔”(微信公号:gangtaiqianghktw),有更多相关解读。
责编:刘国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