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仍是硬性要求
电影的多样性,当然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基础上的。无论是商业类型片、不同风格的文艺片,还是主旋律电影,创作多样性如何找到与观众需求的关联,多样性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今中国,从生态环境到心灵世界,从历史认知到现实观照,从社会认同到个体生存,都面临着许许多多大家关注的领域、题材、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寻求沟通和共识的强烈愿望。从这个角度说,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并不只是电影人自身“悟”出来的,更是时代赋予的,是时代变化的急迫性“倒逼”出来的。电影人必须做出回应。
我们应该意识到,市场并非电影文化多样性的天敌,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支持、鼓励和善于管理,市场反而可能成为电影多样性的土壤。美国电影产业早已完全市场化,但一方面可以产生《指环王》、《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类技术化、奇观化的商业娱乐电影,另一方面也能推出《阿甘正传》、《幸福来敲门》、《林肯》、《为奴十二年》等主题严肃、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
重要的是,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加宽松合理的创作环境,通过电影政策和电影批评建构鼓励创新的评价体系,推动电影观众、电影创作者、电影产业链各相关环节在文化多样性上达成更多的共识,为电影创作的多样性提供更加有利的传播支持和引导,这些都是中国电影走向创作繁荣的必要条件。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交出了一份较有实效的答卷,那么现在,“多样化是市场改革最大的红利”应该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考题。(整理/王书央)
责编:王书央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