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妇女变消费女神? 女权主义者: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6-03-08 11:04:3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全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可这两年,中国高校里不流行“劳动妇女节”,而是流行三七“女生节”,妹纸们也更爱当“女神”而不是妇女。

  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八”节沦为了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纯粹商家促销的好机会?大大小小的网站,熙熙攘攘的商场,各种“专为女性打造”的商品栉次鳞比:纤体、美白、淡斑、激光脱毛、微创整形,各种名款品牌折上折……女人在消费的“自由王国”里做着“自己的主人”,她们是心甘情愿的,“爱她就给她买哈根达斯”。

2015年3月8日百度的涂鸦设计

  ——哦,三八节,是一个“爱”的节日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八”节前有了“三七”女生节(借“一‘日’之后成妇女”之意)。各大院校的男生,以院系、社团为单位,别出心裁地挂起各种横幅,向女生们“示好”或者表达“爱慕”。但这些横幅,罕有祝愿女生“学业精进、事业有成”的,而是聚焦在单一的婚恋关系中,充斥着不自知的男权话语,把性骚扰当有趣,把对女性的客体化当尊重。

  2016年的口号比上一年更加露骨——

  “你的引力波太大,我们hold不住”

  “小李子都拿奥斯卡,你们怎么还不嫁”

  “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

  “春风十里,不如睡你”

  “社人女神,为国造人;全面二孩,共创未来”

  ……

  我开始庆幸,自己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情况还不至于如此糟糕。虽说那时候学校提供的所有课程,没有一门给我女权意识,但我本能地觉得,性别刻板印象会严重束缚我作为大写的“人”的多样性和更多潜能的发挥。是的,我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我可以豪放、可以文静、可以为钻研课题几天不打扮,也可以掷地有声地参与讨论任何公众事务。我有权在男人面前,不卖萌、不撒娇、不受骚扰。

  而现在的大环境,却在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让人窒息。“女生”要与“妇女”区别开来,因为她们是少女与成熟女人之间的过度阶段,还未从属于某个男人,作为性的对象,鲜嫩水灵,尚待开发,值得去激烈争夺一番。那些貌似“仰慕”、“谄媚”的对“女生”的讨好后面,是认为女性在大学这个阶段,还享有“性的优势”,一旦步入成年,结婚生子,就失去了魅力和价值,沦为“妇女”。“妇女”这个词,透着一股陈腐,一种灶台前后蓬头垢面的绝望,一种广场舞煽动的粗鄙。

  在被发明出的“女生节”里,在铺天盖地的矮化女大学生、本质化女性气质的横幅里,女人被发明出了一种有保质期的“幼齿性”。你最好顺杆爬地卖萌,发嗲,无论你相当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工程师。假如你不抓住这个时期,过了保鲜期,那你就和“妇女们”一起被抛入了社会的另一个阶层。

  而当《奇葩说》节目中的范湉湉公然说出不过“三八”的理由,是认为(高大上的)自己怎么可能和“肥皂、洗洁精这样的东西有关系”,其言下之意,是在这个时代,女人彰显自己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前提条件,就是千方百计地和劳动剥离,和消费挂钩——打扮的光鲜亮丽站在镁光灯下,才可以抵御对女性年龄的歧视。

  事实上,令人避之不及的“劳动妇女”和高高在上的“女生、女神”,只是相同男权治理术的一体两面。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女人最大的价值,是作为男性欲望客体的性价值,这一价值只能通过直接的婚恋、生育和间接的照料、服务劳动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女人的一切智慧、幽默、魄力、见识,都是附加的,而且如果“过了头”,还会在婚恋的市场上“减分”。而无论被分在哪一层,女人都更容易被认为是无脑的、没事业心的,爱“买买买”的,天生娇气的、爱打扮爱花钱的,看看韩剧就能任性的,不擅长理科思维的,情绪化的,喜欢谈论“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爱嫉妒的,小心眼的,等等,等等。

  被男权治理术划分为两个“阶级”的女性,貌似面对着不同的社会现实,其中强势的一方,看不起弱势的一方,成全了“划分而治”的诡计。然而,只要这种治理术一天不被打破,女人就一天不能首先被看做一个“大写的人”,她的价值就首先要以直接、间接的“性与生育”的度量衡来评估。这阻碍了每个女人充分发挥她作为一个全面的人的潜能,是全体女人的悲剧。

  高校的男同学们、老师们,贴出明显有性暗示(或明示)的条幅,把女性当做性客体——是骚扰,请不要为你们的集体性骚扰找任何借口。理工科班级男女比失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就不断重复地告诉女生:

  “你不适合学理科”

  “你现在学习好是因为发育早,到高中就不行了”

  “你学了理工科出来也找不到工作,你看哪个科学家是女的”?

  ……

  当某些教育工作者“痛心疾首”地说呼吁“救救男孩”、“一些语言、师范专业全班都是女生、这不正常”的时候,为什么从来没有谁为“消失的女科学家们”呐喊呼号?

  在一个认为做家务、带小孩是女人的职责、女人不擅长学理工科的社会,中国女人以“第一个诺贝尔奖”,给出了自己的告白;而我们的高校,却以年复一年、不断秀下限的集体性骚扰,作为“回馈”。

  中国1922年就开始过三八,1949年就把它规定成法定假期。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却把三八节前日,过成了矮化女人的节日。

  全国各大高校的妇女同胞们,举起我们自己的横幅,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别再被男生骚扰,别再被他者代言。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我们的潜能不可限量。我们何止半边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图片来自汕头大学橘子社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