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产冻结"骗局再现 缴纳128元获百万投资款

2017-01-12 09:09:46来源:华龙网
字号:
摘要:通过审查,滕某就是自称原来在中央财政部工作,现任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财务科科长张宁的冒充者,张某是资产拥有者海归老人李烈钧的冒充者。顺着2人的线索,民警又发现账户资金流水频繁,且数额较大,而且不断刷卡套现的邓某,明显是在有组织有预谋地套取赃款。

  除了伪造信息和文件,作为整个骗局中的关键人物,张某冒充的资产拥有者“李烈钧”早已在1946年逝世。张某作案时是通过一种变声器的电话打给受害人取得信任。而上当受骗的基本是都是退休老年人。

  据介绍,腾某、张某诈骗得来的钱财都用于吃喝挥霍。目前,两位涉嫌诈骗的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江北警方表示,打着“民族大业”口号的骗局早已不新鲜,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人编造出在内地收兑民国伪币到美国兑换的谣言,披上“资产解冻”的外衣。后来,故事来了一次升级改版,情节变成了历代历朝皇家、高官的资产流落海外,要解冻或运行资产,需要民间成立自助组织进行运营。发展到如今,受骗者遭遇的是几乎和过去相同的剧本,只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骗子把剧本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影响更为恶劣,范围更大的病毒式的传播。

  警方提醒您谨防电信诈骗

  江北警方提醒市民防诈防骗,需要谨记几条最基本的原则

  1、“验证码”谁都别给

  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隐私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闭口不谈卡号和密码

  无论电话、短信、QQ聊天、微信对话中都绝不提及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以免被诈骗分子盗取。

  3、不轻信电话号码

  为了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遇上不确定的信息或来电可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相关电话(切勿使用回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4、陌生证据莫轻信

  由于个人隐私泄露泛滥,诈骗分子常常会掌握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骗取用户信任,此时切记要多长个心眼,不可轻信。

  5、钓鱼网站要提防

  切不可轻易信任那些看上去与官方网站长得一模一样的钓鱼网站,有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以盗取信息。所以在登录银行等重要网站时,养成核实网站域名、网址的习惯。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