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

2017-01-20 11:28:41来源:新华网
字号:
摘要:7岁时,尼娜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伊犁。17岁那年,结识并嫁给了国民党空军地勤秘书刘春书。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终。来华84年,刘墨兰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

  乐观开朗 以歌为伴

  在村里人眼中,尼娜是一个勤快、要强而且开朗的人,遇到谁都乐呵呵的。

  有人问尼娜长寿的秘诀,她总是说:“我没啥秘诀,吃啥都行,就是爱干活,不好生气!有人劝我去敬老院,我不想去,去那儿没活干,自己活动活动多好。”

  也许正因为“闲不住”,老人才能如此高寿。除了白内障和心脏上的一点小毛病,尼娜的身子骨还很硬朗。前不久,一家医疗机构免费给老人的右眼做了白内障手术。“你们看,医生为了做手术,把我眉毛给剃了!”尼娜打趣道。

  采访中,老人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感染了每个人。端茶倒水,削苹果,不停往客人手里塞吃的,尽管年事已高,但她的手脚还很麻利。

  除了干活,唱歌几乎成了尼娜唯一的爱好。从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苏武牧羊》,到苏联歌曲《喀秋莎》《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老人张口就来,一首接着一首。唱歌时,她满脸的皱纹都漾着光彩。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是尼娜最爱哼唱的苏联歌曲《喀秋莎》。近年,陆续有俄罗斯人来看望老人,老人每次都跟他们唱这首歌。

  “我现在嗓子不好了,早些年比现在唱得强。一块干活的人都喜欢听我唱。”老人说着得意地笑了起来。

  晚年幸福 终老山东

  两个多月前,尼娜度过了90岁生日。生日过了三次:村里、家里、社会爱心人士分别为老人庆祝九十大寿。这两年,由于来探望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床前摆上了两排小凳子。冬天怕客人冷,尼娜给每张凳子都铺上垫子。

  提起孩子们,尼娜说:“他们对我很好。我生病的时候,都是儿媳照顾我,孙女和孙女婿给我买药,还送来炖好的肉、排骨、猪蹄。”年关将近,她盼着孩子们来大团圆。

  老人还说,现在区、镇、村里给她发补助金,经常也有人来探望和送慰问品。南定镇副镇长胡晓晨介绍说,老人的各项补助加起来,一年收入超过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龄补贴等补助,每年补助金能达到12000元。

  “生活很好,你们太关心我了,我太有福了!”老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说,自己活到这把岁数,也没什么大的心愿,哪儿也不想去,就想留在自己家里,干点喜欢干的事。

  采访结束后,老人一直将记者送到巷子口。从漫泗河村出来,老人挥手告别的微驼身影在眼前不断闪现,她苍老但依旧动听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老人咏唱的不正是自己吗?那个痴情的喀秋莎,在中国吟唱着自己一生的传奇。(记者刘恺 王子辰 李奥)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