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

2017-01-20 11:28:41来源:新华网
字号:
摘要:7岁时,尼娜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伊犁。17岁那年,结识并嫁给了国民党空军地勤秘书刘春书。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终。来华84年,刘墨兰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

  91岁,来华84年,刘墨兰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她生于俄罗斯北部城市沃洛格达,有着蓝绿色的眼睛,斯拉夫人的面孔;如今却生活在山东淄博的农村,俨然已成一位亲切的中国大娘。

  生于1926年的刘墨兰俄文名叫尼娜。从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她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风风雨雨。老人未曾生育,收养了一儿一女,如今丈夫、女儿、女婿、儿子都已去世,她与儿媳共同生活,安享晚年。  

  生于乱世 缘定中国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来到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一处普通农家院,尼娜早早站在门口迎接。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老人用俄语热情地跟客人打着招呼。

  花棉袄、毛线帽、黄丝巾,穿着虽与中国农村老太太并无两样,但高鼻深目、蓝色的眼睛仍向我们讲述着她那不同寻常的过去。

  尼娜的父亲是中国人,祖籍河北邢台,在苏联做小生意时与俄罗斯姑娘丽达相恋并结婚,育有两个孩子:尼娜和哥哥。

  7岁时,尼娜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伊犁。17岁那年,结识并嫁给了国民党空军地勤秘书刘春书。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终。

  “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哪敢回家呀?后面有人端着枪,不敢回头,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尼娜回忆道。她的手里没留下一张亲人的照片,已经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解放初期,尼娜随丈夫回到其山东老家,此后一直在淄博农村生活。

  如今,“尼娜”对老人而言更像是一个小名。在这里,她叫刘墨兰——丈夫特意选了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来为她取名。

  尼娜还会说、会写简单的俄语,能用俄语准确地说出自己出生的苏联小村庄——瓦赫涅沃,但儿时的记忆也仅限于此。来中国后,她再也没回过俄罗斯。

  “我早就成了中国人了,我也不想回苏联(俄罗斯),在那儿很难找到亲戚了。这里才是我的家!”尼娜说。

  为爱相守 痴心不改

  在漫泗河村,务农生活既简单又快乐。尼娜说,夫妻两人“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儿媳王文凤告诉我们:“公公非常有风度,性格稳重,脾气好,说话有策略,从不说重话和气话。他每天从村里上班或干农活回到家,就做好饭等婆婆和孩子回来。”

  刘春书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师。刘春书有文化,在村里当过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

  后来,丈夫患病致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绝对是个稀罕物。

  为增加收入,当时快60岁的尼娜四处找活,砸石头、抬砖胚、缝衣服、甚至推鸡粪。“推一车350斤,能挣3块5毛钱”。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日子虽艰难,但坚强的尼娜为了自己的家人挺了过来。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说现在凡事都看淡了、想开了,“不如多干点活,好好替他们活着”。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