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若列装,整个太平洋对中国将无禁区

2018-05-28 13:29:57来源:瞭望
字号:
摘要:战略轰炸机作为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的支柱之一,是大国地位的象征。

轰-5轰炸机

1959年,轰-6服役,解决了中国战略轰炸机的有无问题。

1966年,轰-6甲定型,于次年执行了中国第一次空投氢弹试爆任务。

1975年,可运载核武器的轰-6I首飞,1980年由于动力装置无法保证和大量改进成本太高最终停止研制。

1981年,轰-6D首飞成功,1984年进行了导弹发射实验,其中双发齐射2枚,1985年通过鉴定。

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西飞集团还设计过轰-7、轰-8、轰-405三个轰炸机方案,不过都因为技术难度太大而最终放弃。

90年代末期,轰-6H开始服役,可携带两枚“鹰击-63”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航程5000多公里,2009年国庆阅兵接受检阅。

轰-6K飞机在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巡航

2015年,轰-6K公开亮相。它可挂载6枚“鹰击-83”巡航导弹,航程达6000多公里。

可以说,长期以来,轰-6系列苦苦支撑了中国战略轰炸的存在。

不过,客观地讲,从载荷和航程方面看,轰-6系列包括轰-6K都尚不完全具备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任务的能力。

这就是战略上的不对等威慑——他有你无,也只能如此。

【注:一般而言,战略轰炸机最大平飞速度10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800-8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为13000-14000米,载弹7吨时最大航程11000公里。】

从乌克兰进口的X-55型精确攻击巡航导弹,属于第三代战略巡航导弹,射程3000公里,可携带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中国轰-6K作战距离上的短板。

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而言,轰-6K和X-55改的组合,也仅能够确保第二岛链的安全,真要飞越太平洋、大西洋、甚至北冰洋,以扩大中国积极防御的范围圈,那几乎不可能。

而且从隐身突防能力而言,几乎没有隐身能力的轰-6系列极有可能被对手雷达锁定,直接成为被动挨打的对象,即便是有护航的情况下,也未必能突破对手的层层监视。

因此,现行最先进的轰-6K,也仅仅能算半个战略轰炸机,可以在短距离实现战略威慑,而达不到全球威慑的战略目的。

3

美军新一轮轰炸机发展路线

美军早已意识到:

先进的B-2A实在太贵,单价高达24亿美元,而且可能已经被对手摸透;

B-1B、B-52H不属于隐形战机,在现代雷达侦测技术下难以实现规避,到敌后实施轰炸,很容易被现代防空系统制服。

美国B-1B轰炸机

于是1999年,美军公布了下一代轰炸机“路线图”,计划于2019年开始下一代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将其服役时间定在了2037年。

2005年,在几场局部战争的影响下,美空军看到了隐身轰炸机的优势所在,提出加速轰炸机现代化项目;

2006年,美军就在《四年防务报告》中明确,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提前20年并命名为“2018年轰炸机”,该轰炸机要求全方位隐身能力、亚音速飞行、航程不低于6400千米、载弹6.4-12.8吨、有人和无人驾驶等主要性能指标达标。

美军曾经研制的XB-70超音速轰炸机,由于极端复杂而放弃

就在美国踌躇满志研发“2018年轰炸机”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于2009年下令空军终止此项目。

美军之所以反复犹豫不决,主要是美国意识到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反恐作战已经不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潜在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成为对抗美国全球海洋战略的最紧迫任务——这是美军加速研制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最直接的动力来源。这在2009年美军提出的“空海一体战”作战理论和2011年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得到体现。

为此,2012年度《国防战略指南》将新型远程轰炸机作为唯一被提及要发展的装备。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