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王菊还是做范冰冰?

2018-06-04 10:39:57来源:澎湃新闻网
字号:
摘要:口口声声说爱王菊,其实你们心里最想做的是范冰冰吧。

重新定义中国女团?

毫无疑问,王菊的爆火之下包含着某种集体性的非理性成分,用澎湃新闻记者戴桃疆的话来说,线上线下集体主义文化的沉闷与压迫,资本主义对亚文化的过度侵蚀,都使得精神世界变得沉闷乏味,大众对王菊那跟风起哄式的狂欢追捧正是长期压抑下的情感宣泄。

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人们确实在王菊身上看到了令人向往的光彩。她是娱乐节目“计划之外”的人,更是大众审美“计划之外”的人,无论是出于看热闹式的戏谑,还是出于严肃认真的反思,人们都在期待一个“反例”,这个反例将挑战流水线上量产而出的“优秀”,挑战既有审美之下的性别霸权和他者凝视。当王菊说出“你们手中握着重新定义中国女团的权力”时,观众确实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力量:不仅仅是创造某种话术或“养成”某种偶像的力量,更是和这个反例一起,共同颠覆当下偶像系统乃至审美体系的力量。

但这样一种“重新定义”的愿望真的能够实现吗?

——口口声声说爱王菊,其实你们心里最想做的是范冰冰吧。《新周刊》对此毒辣地回应。

评论人杨不欢则更详细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回顾历史,在中国综艺选秀的历史中王菊这种“反例”角色并不罕见,当李宇春票选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冠军时,人们同样以为自己迎来了改变的巨大契机。但事实是,13年过去,我们的审美并没有变得更多元——来自偶像的审美推动力量,在个人身上的作用可能极为有限,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更多的时候,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分裂:我们可以一边喜爱王菊,一边为自己太黑或太胖烦恼,或对他人这些“缺陷”暗暗加以嘲笑。

我们对审美革命这件事或许过于乐观了。杨不欢指出,王菊的出现或许确实说明今天的社会审美走到了某个疲惫的临界点,说明大众或特定群体正渴望改变,但改变的发生必须依靠与之配套的社会讨论——“除了汲水的微信公众号在讲‘菊姐多可爱’之外,相关的社会讨论有没有跟上?我们真的有足够的文化与政治空间,让王菊现象打开的那个缺口,变成一场良性的社会文化渐变吗?”

人们害怕的或许不是王菊“火不过三天”,而是当这场飓风离开后,大地仍旧是“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