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与德国政要激辩“是否该防中国”

2018-06-22 13:43:37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这种站在德国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下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辩论中,笔者请现场“去过中国的人”举手,结果举手的只有个别人。请“在中国生活过半年以上的”举手时,似乎只有第一排一位在华经商多年的律师举手。再请“看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举手时,则一个都没有。笔者提醒在座的听众朋友,你们无法对彼蒂科费尔议员所说的做出判断,他说的不是事实,只是他认为的事实,因为他对中国还缺少认真的调查研究。

中国动了德国的奶酪?

接着笔者带着德国人一起思考:“德国人究竟在意和提防中国什么影响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一些德国人担心中国模式的渗透,恐惧中国的体制和发展模式。当中国国有企业大举并购欧洲战略领域的企业时,一些德国人就说背后有中国政府的操控。有的则从技术层面担心中国人剽窃他们的知识产权。其次,一些德国人担心中国分化欧洲,尤其是中国-中东欧合作(16+1)对欧洲分而治之。

彼蒂科费尔陈述时还大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输出中国标准,挑战国际秩序”,声称“中国模式在非洲颠覆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这些奇谈怪论都被笔者一一驳斥。笔者说:“中国文化自古是取经文化,不是送经文化,不会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笔者反问说:“欧盟是‘16+1’合作的观察员,中国帮助中东欧国家更好融入欧盟,你们怎么不感谢反而怪罪中国?总是以‘动了德国奶酪’为名义反对,这不是自私自利吗?德国还是自诩的欧盟领导者吗?”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有听众说:“中国人只是钱钱钱,除了钱还有什么?有什么价值观?为了钱,偷我们德国人的技术,强迫德国在华企业转让知识产权。”笔者提醒他注意:“在人工智能领域,除了美国就是中国,德国已经落伍,中国又怎么剽窃德国技术的呢?美国带领欧洲当年搞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但中国照样搞出‘两弹一星’!不要以为德国人才有技术,今天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远超德国。我们的高铁学习借鉴了包括德国在内的高铁技术,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成就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和高铁技术!”笔者的结论是,中国的影响力不是中国的,而是全球化的,担心中国影响力,就是担心全球化带来的变迁。

“德国人对华认知为何与中德关系极不匹配?”笔者用数据说明,汉堡港口的货物1/3要么来自中国,要么运往中国,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左右,可德国对华舆论却是所有欧洲大国中最糟糕的。在笔者看来,原因就在于统一时间还不长的德国“先验论”与“程序理性”盛行,总是以期待看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在辩论中。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